兩天后,在京城一條深巷里的徽州風味餐館里,楊教授慶祝自己的生日。出席的都是他的得意弟子,其中包括佼佼者胡遠齊。楊教授是楊素娟的母親,也是趙三的外祖父。這次壽宴規模不大,楊教授只邀請了幾位親友和學生。楊家姐妹及她們的家人也出席了。因為張書勝也在京城,楊阿姨便邀請了他,而我則借著張書勝的關系一同參加。周圍的人都在敬酒,遠處的胡遠齊談笑風生,張書勝顯得有些焦慮,小聲對我說:“你覺得我們的合同不會有變數吧?我以為來了就能簽。結果卻讓我們去找邱總,就是之前CES介紹給胡遠齊的那個人。”我回答:“立金這樣的大企業,遵循正規流程是應該的。不可能讓二把手直接和供應商簽約,肯定是由下屬負責,再上報審批。”“我知道這個道理,但我總覺得胡遠齊對我們不像在CES時那么熱情。”我自然也感受到了這種變化,但我安慰張書勝:“別擔心,我們只要保持警惕就行。”“而且,邱總似乎更傾向于信達,他們又是京城的公司,占了地利優勢......”“遇到問題就解決問題,先安心吃飯吧。”張書勝吃了幾口菜,還是不放心:“另外,我們Q10芯片的問題還沒有徹底解決,這會不會影響到我們?”我一臉輕松:“別擔心,這點小事難不倒我們,那問題還沒到火燒眉毛的地步呢。”“你真有把握?”對方追問。“當然,只要我們不給人留下可乘之機就行。這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再加上老馬,一共三人。”張書勝點頭:“老馬是公司的元老,守口如瓶,這點小事對他來說不算什么。”“嗯。”我附和。接著,我又補充道:“有時候機會稍縱即逝,等你準備得天衣無縫,機會可能早就飛了。”張書勝聽后,心里又打起了鼓:“經你這么一說,我心里更沒底了。”我輕描淡寫地回應:“如果你實在不放心,那這單生意我們就放棄吧。”“不,這單生意必須拿下,用盡一切手段也要得到它。”張書勝堅定地說道,說完夾了一筷子菜,抬頭卻見趙玉正與一名年輕男子談笑風生。臉色一沉,丟下一句“不吃了,我去看看趙玉!”便起身離開。這筆來自立金的業務,數額巨大,誘人無比,任誰都舍不得放手。特別是對于在余州做小本生意的我們來說,這樣的大單子更是難得一見。因此即便是平日里不太過問事務的張書勝也變得異常緊張。我們在余州做的多是十萬、幾十萬的小生意,哪怕是幾萬的單子也會爭個頭破血流。而這次立金的業務則是千萬級別的,如此大的蛋糕,誰不想分一杯羹?為了這單生意,我們滿懷希望地來到京都,原以為手到擒來。沒想到三天過去,連合同的影子都沒見到。對方說是正在走流程,需要審批,但我覺得事情并沒有那么簡單,似乎中間出現了什么變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