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桐的目光緊鎖在我手腕上的手串,那眼神仿佛在說:“你快點把手串給我呀。”我看出了他的急切,不再逗他,直接摘下遞了過去。“這手串多少錢?我付錢給你。”“不用了,送您吧。”我大方地說。“這怎么可以,費用一定要給的。”吳桐將手串輕輕戴上,撫摸著珠子,眼中閃爍著期待的光芒。“其實這串珠子并不貴,您何必在意這些呢。不過,您為何如此急于得到它呢?”我好奇地問道。吳桐撓了撓后腦勺,顯得有些猶豫,“明天是月圓之夜,這個可能有點難解釋......”“我不太明白您的意思。”我坦誠說道。“咳!”吳桐清了清嗓子,“作為一個醫學家,我本不該這么說。但為了那個成功的實驗,我已經嘗試了無數次,每次都失敗。那天的每一個細節我都嘗試復制,材料、時間、環境,甚至天氣。還有我穿的衣服、吃的食物,一切都一模一樣,除了一個因素:那天我戴著的手串。”“那手串是同事旅行時買的紀念品,我一直沒戴過。直到實驗前一天遇見他,他問我為啥不戴,我不好意思拒絕。第二天就戴上了,結果那天實驗居然成功了!”“后來手串丟失了,再也找不到。同事送的每串都不一樣,買不到相同的。我也試過其他手串,甚至請人開光,但都沒用。直到遇到你,看到你手上同樣的手串,我才又燃起了希望。”吳桐苦笑了一下,“我知道聽起來很荒謬,一個光學博士、科研人員、博導。竟然相信這種迷信的東西,像是個江湖術士。但我實在找不到別的解釋了。”我聽著吳桐的話,心中有些感觸。醫學與迷信之間的界限有時確實模糊,特別是在面對無法解釋的現象時。即便是醫學家也可能陷入一種近乎信仰的追求之中。我嚴肅地說:“我能理解這種感覺。我聽說有些醫學家也遇到過這種情況:一次實驗意外成功了,但之后無論如何也無法重復那個奇跡。想要再次達成同樣的成果幾乎是不可能的,這確實讓人感到無比沮喪。”吳桐的眼神中流露出一種找到共鳴的光芒,“沒錯,那一次的成功仿佛是一場幻夢。隨后無數次的失敗讓你開始懷疑那次的成功是不是真的存在。沒有醫學依據可以解釋這一切,有時甚至會讓人陷入迷信的泥潭。”他撓了撓頭,我好奇地問:“您打算明天再試一次嗎?”“對。”吳桐一邊撫摸著手腕上的念珠。一邊望向窗外漸漸暗下來的天空,眼神中夾雜著期待與不安。“明天是滿月,上次成功也是在這樣的夜晚。”“就是昨天我看到的那個東西?”我補充道,當吳桐轉過頭來注視著我時,我又描述道,“那種軟綿綿、滑溜溜的東西,手感奇特,既無色又不透明。”吳桐像是要阻止我繼續說下去,我的目光警惕地掃視四周,盡管病房里只有我們兩個人。“小聲點,我只得到了那么一小塊,再也無法復制。我不知道它是怎么來的,找不到任何規律。”吳桐抬頭指著天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