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護眼關燈

02陰陽相隨 (第1頁)

天地之道,陰陽而已矣。陰陽者,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天下之物,無往而非陰陽之理存焉。故知陰陽者,可與語道;不知陰陽者,不足以言道。

夫陽者,剛健中正,為天之道,其性主動,其德為仁。陰者,柔順貞靜,為地之道,其性主靜,其德為義。天以陽生萬物,地以陰成萬物,天動地靜,陽施陰受,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陰陽之理,無處不在。日月之交替,寒暑之變遷,晝夜之循環,皆陰陽之象也。日為陽,月為陰;夏為陽,冬為陰;晝為陽,夜為陰。陽盛則陰衰,陰盛則陽衰,此消彼長,循環往復。然陰陽之消長,非一方之獨進,乃相互制約、相互轉化之結果也。

以人L而言,心為陽臟,主血脈,司神明;腎為陰臟,主藏精,司生殖。心腎相交,水火既濟,乃人L健康之根本。若心陽不足,則腎水易寒;腎陰不足,則心火易亢。故治心腎之病,必當調和陰陽,使心腎相交,水火既濟。又如脾胃為后天之本,脾為陰土,胃為陽土,脾主運化,胃主受納,二者相互配合,方能腐熟水谷,化生氣血。若脾胃失調,陰陽不和,則易生諸病。

陰陽之理,亦見于社會人事。君子為陽,小人為陰;仁政為陽,暴政為陰;正義為陽,邪惡為陰。君子以仁政、正義治天下,小人以暴政、邪惡亂天下。然君子之仁政、正義,非一味之寬柔,乃剛柔相濟、恩威并施之法也;小人之暴政、邪惡,非一味之殘暴,乃陰柔狡詐、巧取豪奪之術也。故君子之治,雖有時而嚴,然其心仁;小人之治,雖有時而寬,然其心狠。是以君子得民心,小人失民心,此陰陽之理也。

陰陽之理,非一成不變之法,乃隨時代之變遷而變化者也。上古之時,民風淳樸,以陰柔為主,故黃帝、堯、舜之治,皆以無為而治,順乎自然之理,此陰盛陽衰之象也。中古之時,社會漸趨復雜,以陽剛為主,故夏、商、周之治,皆以有為而治,強調整齊劃一之法,此陽盛陰衰之象也。近世以來,世界日新月異,陰陽之理亦應與時俱進。當今之世,科技發達,物質豐富,然人心浮躁,道德淪喪,此陽盛而陰衰之象也。故治世者,當以陰柔之法治其外,以陽剛之法治其內,使陰陽調和,社會和諧。

然陰陽之理,雖變化無窮,然其本則一也。故治世者,當以道為本,以陰陽為用。道者,萬物之宗,天地之根,陰陽之母也。以道治世,則能順應自然之理,調和陰陽之變,使天下萬物各得其所,各遂其性。故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夫陰陽相隨,乃天地之道,萬物之理。知陰陽者,可與語道;不知陰陽者,不足以言道。治世者,當以陰陽為法,以道為本,使陰陽調和,社會和諧,天下太平。

『點此報錯』『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