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孩子總算是撿滿了一小背簍的稻穗,可以說這幾個孩子也是也能更有幾分人間煙火的。氣息。
最主要的是比較務實,不像之前那一樣假太空,讓人看著浮于表面的東西,不切實際。
好在這些年來蘇有根,在家里打了不少的桌子,雖然不是很精細。
但是家里人用著都十分的方便,此刻他們也不進屋子里面,干脆就把桌子搬到院子里的桂花樹下。
此刻正是金桂飄香的時節,院子里面本就飄浮著一股桂香。
微風一吹,沁人心脾,幾個人坐在桌子上之后就開始安安靜靜。
蘇辰安也開始描寫今天,的一篇文章。
“古之盛世,以農為本。秋收之際,吾親見百姓勞作之景,感慨萬千,故作此策論,以述糧食之重與農人之辛。
夫秋收之時,田野一片金黃,稻谷低垂,似在訴說豐收之喜。
然吾觀及家人于地中撿谷粒,方知糧食來之不易。
身為孩童,亦知此理,頭頂烈日,汗如雨下,卻未有怨言。
其手中小籮筐,雖不大,卻承載著對糧食的敬重。百姓農人,皆彎腰俯身,仔細搜尋每一粒遺落之谷,視之如珍寶。此景,令人動容。
糧食,乃民生之本。古之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耕耘于田間,只為收獲那飽滿的谷粒。
從播種至收割,歷經數月,期間風雨之擾、蟲害之患,皆不可測。
農人們以汗水澆灌土地,以心血呵護莊稼,方得此豐收之果。故糧食之得,實乃不易。
且看百姓對待糧食之珍惜,猶如珍視生命。一粒米,一滴水,皆不敢浪費。
家中存糧,妥善保管,以備不時之需。此等珍惜之情,源于對糧食之深刻認知。知其來之不易,方懂珍惜之重。
吾以為,當以農人為重,尊其勞,惜其產。
朝廷應制定良策,鼓勵農耕,減輕農人之負擔。
興修水利,改良農具,提高糧食產量。同時,教化百姓,弘揚珍惜糧食之美德,使人人皆知糧食之珍貴,不敢浪費。
再者,應廣儲糧食,以備災荒。豐年不忘饑年苦,居安思危,方能保國家之穩定,百姓之安寧。
總之,糧食乃國之根本,農人之勞不可忘。
珍惜糧食,尊重農人,乃吾輩之責。當以實際行動,踐行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