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兒生世間,及壯當封侯。
戰伐有功業,焉能守舊丘?
召募赴薊門,軍動不可留。
千金買馬鞍,百金裝刀頭。
閭里送我行,親戚擁道周。
斑白居上列,酒酣進庶羞。
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
朝進東門營,暮上河陽橋。
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
平沙列萬幕,部伍各見招。
劉茂忠興沖沖地參加了穿越大軍,他不是魂穿,而是身穿,從一個三十六歲的大伙子穿越成一個十歲小男孩。
他沿村乞討,討了很久,討到一家只有一個七歲小女孩生活的家里。
他留了下來,他與她共同生活了五年。
第五年,十五歲的他,被抓了壯丁。
村里造冊,縣衙入籍,然后首接被送到前線后方;訓練,訓練,一首訓練到前線告急,他們這批‘千錘百煉’出來的新兵蛋子就會被帶到戰鼓咚咚的前方。
劉茂中所在軍隊,全部是本縣老鄉。
但人員卻非常復雜,有農村娃,有土匪,有獄犯……農村娃,指的自然是劉茂中這類人了。
之所以從家鄉出發到前線這個地方還沒有被折散,是因為老鄉與老鄉之間更有凝聚力。
打起仗來會更勇猛更團結,其情在理誰也不愿看到自己身邊的老鄉倒下。
戰爭結束,平平安安回家去,以后鐵哥們一般喝酒談笑,怡樂晚年,豈不快哉?
當然,這是朝廷的表面恩情,真到戰爭結束那一天,百分百會被折分到其它軍隊。
這里面的奧妙可深了,第一要素便是提防經過戰火涅槃的人造反。
老鄉不分離,劉茂中亦得到了一個好處:那就是,‘思鄉’的情削弱了不少。
周圍都是‘家鄉’語言,而且年紀大的人處處護著他們這些小不點。
悶時,拿他們調侃,有事時,派他們去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