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府,君正明常年一身灰藍色長衫,身材高大,濃眉大眼,看上去溫文爾雅,別人見了,只怕都會在心里贊一句,好一個儒雅的男人。
今天休沐,他早早就來到君老太太的病榻前,陪老太太話家常。
天啟6年,邊關戰亂,君正明的父親君忠獻領兵平亂,大捷。
君忠獻受年輕皇帝的倚重,常年帶兵鎮守邊關,一年半載也回不了家,風餐露宿,無怨無悔。
天啟一度流傳著“天啟有忠獻,邊關不危亂”的歌謠。
君老夫人獨自帶著幼子在京城,可就在天啟15年的一次戰役,君忠獻被叛軍出賣,浴血奮戰一天一夜,不屈不退,最終為國捐了軀。
那一年,君老夫人26歲,獨子君正明7歲,皇帝感念君將軍盡忠職守,君老夫人年紀輕輕就守了寡,特封君老夫人一品誥命。
君正明是獨子,從此行入文官之路,君家也算是保住了唯一的血脈。
君老夫人一生堅韌,人品貴重,受人敬重,只是養兒子似乎有些失敗,君正明大的毛病沒有,還算是個孝子,卻是個耳根軟,后院七零糟八的糊涂蛋。
“正明啊,二丫頭去莊子6年了,也不知道習慣不習慣,著實令人心疼,路途遙遠,我這個久臥病榻的老太婆也只能著人送點吃穿用度”。
君老夫人顫巍巍的伸出滿是皺褶的手,握住兒子君正明寬大的手掌,渾濁的眼里泛著淚光,略顯蒼老的聲音有些吃力的說著。
“當年那孽障闖那么大的禍,秀琴良善,不與她計較,還安排劉媽媽去莊子上照顧,想來她沒吃什么苦頭,母親就別操心了。
“這么多年了,什么樣的錯也該過去了,二丫頭年滿14了,明年就該及笄,府里的規矩也該學起來了,我尋思著,你差人把她接回來吧,可別讓孩子寒了心”。
在那個時代,姑娘年滿15而束發及笄,及笄象征的意義及其莊重,它不僅承載著一個家族對姑娘的責任與重視,還承載著姑娘對人生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