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封建社會壓在老百姓頭上的有三座大山,分別是這階級,那階級和那階級。
其實在我看來,封建社會,壓在老百姓頭上的就一座大山,就是統治階級。
元代的張養浩在《山坡羊·潼關懷古》里說:“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大概就是和我一個意思吧。
統治階級把自己同族的百姓很多時候都不當人看,又怎么可能在乎異族呢?
之前御史中丞傅玄在推薦胡烈任秦州刺史,統管西部異族事務時是這樣說的:“臣以為胡夷獸心,不與華同,鮮卑最甚,今諸胡雖己無惡,然獸心難保,若后有動釁,胡烈計能制之?!?/p>
看到沒,這就是當時的朝中大臣對于異族的定性,思維定式就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想的從來不是怎么安撫,而是防備。
而胡烈也準確的理解了朝中大佬的意思,到任之后,橫征暴斂,把一個原本安穩的帝國西北部硬是搞得烏煙瘴氣,眾叛離心。
而這才是剛剛建國的晉朝經歷的第一次異族叛亂,在之后也是同樣的官逼民反,異族也罷漢族也罷,紛紛起兵造反,一首到五胡亂華,中原胡馬橫行,大晉帝國從此一蹶不振,首到滅亡。
寄予厚望的秦州刺史胡烈出兵平叛,很可惜僅一個照面就兵敗被殺。
此時,擔任雍涼軍區司令的扶風王司馬亮立馬派人平叛,奈何他派去的是個怕死鬼,裹足不前,結果就是樹機能越發強大,局勢一發不可收拾。
武帝很生氣,司馬亮被免職。
武帝再派石鑒為秦州軍區司令討伐樹機能,而此時的秦州刺史則是大名鼎鼎的杜預杜武庫,之所以叫他杜武庫,倒不是因為他是管武庫的或者他家是開武庫的,而是說他無論在什么崗位上都干的有聲有色,計謀百出,就像武器庫一樣。
很不幸的是,石鑒和杜預本來就有過節,他倆搭班子能好才怪。
石鑒說:杜預立馬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