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企業家,也是濱湖縣的首富張雙贏。
提起張雙贏,濱湖縣的人沒有一個不翹大拇指的,這是個能人,張雙贏家最早只是村里的盲流,家里窮的吃了這頓沒下頓,哥倆二十七八歲了都娶不上老婆,他爸爸找媒婆給介紹對象,媒婆一聽都首搖頭,沒有辦法,實在是太窮了,只能干些投機倒把的營生,多次被公安機關處理過。
等到了改革開放初期,頭腦靈活的張雙贏帶著弟弟張熊做起了皮毛生意,起初就是騎著自行車到鄉下收狗皮、狐貍皮、貉子皮、兔子皮等,他們做皮毛生意的時候,恰好趕上對俄貿易開始紅火的時候。
對于皮草行業來說,俄羅斯從來都是一個“金礦”。
俄羅斯人,男人喜歡穿皮衣,女人喜歡穿裘皮大衣,這與當地氣候有關。
俄羅斯大部分地區一年有五六個月的積雪期,這種獨特的氣候條件,在衣著習慣上使俄羅斯人對皮草、皮衣的喜愛程度,在全世界都名列前茅。
有數據顯示,俄羅斯歷來擁有上億人的皮草消費群體。
早在上世紀80年代,俄羅斯消費者就己經成為皮革消費的重點對象。
而她們黃金比例的魔鬼身材,如雪的肌膚,金黃的頭發,碧綠的眼睛,那種異域風情的絕世容顏更是能把普通的衣服穿得氣派得體,皮茄克、皮風衣因此成為首選,非常時尚流行。
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中國皮衣出口到俄羅斯的途徑很少,中國皮衣在莫斯科的價格變得非常高,其中的利潤很大。
張雙贏兄弟倆看準了這個時機,從一開始變著花樣偷工減料,三件五件的賣給從俄羅斯過來的游客,到后來的滾大包背往俄羅斯當背包客倒爺,再到最后整火車皮的往俄羅斯發貨,生意如滾雪球般越做越大,迅速的積攢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在那個全民還在掙死工資的年代,他們成功提前進入小康生活。
鄧寧格在《工會與歇工》中說過:當利潤達到10%的時候,他們將蠢蠢欲動;當利潤達到50%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