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扶貧項目部的會議室再次燈火通明。
戚尚坐在桌邊,手中拿著重新整理的方案,內心雖然緊張,卻依舊充滿信心。
這幾天,他幾乎廢寢忘食地研究數據、走訪資料,試圖將方案打磨到最完美的狀態。
然而,他并不知道,在這份方案背后,暗流己然涌動。
“今天的會議,我們將聽取戚尚對Z村項目的新方案?!?/p>
周銘開場后,目光掃過眾人,最終落在戚尚身上,“戚尚,開始吧?!?/p>
戚尚站起身,將投影儀連接到電腦,屏幕上立刻顯示出他整理的方案內容。
他沒有廢話,首接進入正題:“這是我對Z村產業開發計劃的詳細調整方案,分為三個階段。”
他指著屏幕上的圖表,語速不快,但條理清晰:“第一階段,我們將集中資源改善當地的基礎設施,修建通村公路、擴建學校和醫療站,以滿足基本民生需求;第二階段,引入小型本地企業,通過稅收優惠和技術支持,扶持村民自主創業;第三階段,在前兩階段完成后,再引入外來資本進行商業綜合體的開發?!?/p>
他的分析邏輯縝密,數據詳實,還列舉了其他類似項目的成功案例,逐一說明這些措施的可行性和長遠意義。
會議室內一片寂靜,眾人被他的思路和細致的準備打動。
但很快,有人提出了異議。
“戚尚,你的方案固然全面,但集團高層的目標是打造標桿項目,不是公益活動。
你的方案看起來更像是zhengfu的工作,而不是企業的戰略?!?/p>
發言的人是李曼,一個中層管理者,她的語氣中透著質疑,“這樣做,不會有太高的經濟回報,你考慮過集團的收益問題嗎?”
“我考慮過?!?/p>
戚尚冷靜地回應,“我的方案并不是完全拋棄經濟效益,而是通過可持續發展的方式,建立一個長期穩定的經濟模型。
基礎設施的完善和本地企業的成長,不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