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眾人圍坐,郭嘉率先開口:“劉巖小友,你觀當今天下,漢室衰微,黃巾軍叛亂,西方諸侯蠢蠢欲動。
你以為這天下大勢將如何發展?”
劉巖沉思片刻,緩緩說道:“巖以為,漢室雖衰,但仍有余威。
黃巾軍雖一時勢大,然其缺乏長遠規劃與有效組織,終難成氣候。
而西方諸侯,各懷心思,有能者如袁本初、曹孟德,皆有逐鹿天下之野心與實力。
但這亂世之中,得民心者方可得天下。
誰能在征戰之余,安撫百姓,恢復生產,誰便更有可能成就霸業。”
郭嘉與荀彧對視一眼,皆從對方眼中看到了一絲驚訝與贊賞。
他們未曾想到,眼前這位十二歲的少年,對天下局勢竟有如此深刻而獨到的見解。
荀彧接著問道:“那小友以為,我等身處這潁川之地,當如何應對這亂世之變?”
劉巖說道:“潁川乃人才輩出之地,如先生二人這般賢才,若能擇明主而事之,必能施展抱負。
然明主難尋,需觀其志向、品德與才能。
同時,潁川亦需加強自身防御,儲備物資,以待亂世之變。
可組織鄉勇,訓練兵卒,以防黃巾軍或其他流寇的侵擾。”
郭嘉撫掌大笑:“妙啊!
劉巖小友之見,與我等不謀而合。
只是這擇主之事,談何容易。”
劉巖微微一笑:“先生智謀過人,自能分辨。
巖以為,一位賢明之主,當有容人之量,能廣納賢才;有遠大抱負,志在天下;有堅韌不拔之志,遇挫折而不氣餒。”
三人相談甚歡,從天下大勢到治國理政,從兵法謀略到民生疾苦,無話不談。
郭嘉與荀彧愈發覺得劉巖是個難得的奇才,心中起了愛才惜才之意。
不知不覺,日己西斜。
郭嘉與荀彧起身告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