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淺僅存的記憶中,人緣極好的父母,在他們的追悼會上,過來送別的親友排成了長隊,人們都紛紛落淚,嘆息著老天不公,為什么這么好的人卻走的這么早。
懵懂的張淺也在那一刻,第一次嘗試著去理解什么是死亡,什么才是人最后的家。
在那之后,他家的條件垂首下降。
經濟狀況不用說,屬于能吃飽飯就不錯的那一層了。
而其他方面,更是窘迫。
失去雙親的張淺被托付給他的爺爺撫養。
他的奶奶在張淺的父親才5歲的時候就走了。
孤身一人己久的爺爺是一名篾匠,一名倔老頭,他依靠著手藝賺取些菲薄的收入,來撫養家庭。
爺爺苦難的一生中,只有過一段幸福的時光。
那就是他的獨子,也就是張淺的父親,考入了全國有名的大學,畢業以后考到了農業局,后來又娶了非常賢惠,人人稱贊的媳婦,之后他們的日子蒸蒸日上,對老人也是孝敬有加。
那段時光在老人的心窩里灌了蜜,他們讓老人覺得世界上所有都是美好的,每個夢都是香甜的。
可是后來莫名就出了這起車禍,一下子就讓老人的眼里失去了光彩,他一夜白頭,痛苦不堪,夜里也常常睡不著覺。
本想著自己也去見他的老伴和兒子兒媳,但無人撫養的孫子張淺,又讓他不得不停留在人世間。
可每次當他看著張淺的臉,偏激而倔強,且沒什么文化的他,又始終固執的認為是孫子把兒子兒媳給克死了。
所以老人給的不是慈愛,而是每每泛起無謂的怒氣。
張淺從懂事起幾乎就沒見過爺爺的笑臉,剛開始他以為是自己的錯,是自己表現的不好才惹爺爺生氣。
后來,張淺上學了,小學、初中,他都是班里學習第一名,他很明白自己的成績足以讓別人的家長驕傲。
可這卻沒能讓他爺爺夸他半句。
這種至親長期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