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那位說了,北宋哪有如此烈酒?
高度的酒燒酒那是元朝才出現噠!
這說法也對,蓋因是那明朝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谷部·燒酒》所載:“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然,不才卻不敢茍同。
北宋人田錫所著的《曲本草》中亦是錄有“燒酒”之法。
且不知這官終右諫議大夫、史館修撰的表圣先生是不是妄言,姑且拿來一說。
上有載:“暹羅酒以燒酒復燒二次……入珍貴異香,其壇每個以檀香十數斤的煙熏令如漆。
然后入酒,臘封,埋土中二三年絕去燒氣,取出用之……能飲之人三西杯即醉,價值比長數十倍”。
這《曲本草》中沒有記載著“能飲之人”究竟能喝多少,這“三西杯”的杯子也不知道是三兩三的,還是茅臺的的兩錢杯。
但是據我估計,斷不是西洋人用的啤酒杯。
也別說北宋沒有蒸餾技術,沒蒸餾器。
沒這些個“花露蒸沉”玩意那香水哪來的?
那可是北宋出口貿易的大項。
那道士煉丹中提取水銀采用了“上、下釜”、“上、下罐”工藝。
那玩意與現代的蒸酒術的區別就在于提取物不一樣罷了。
別的不說,現存于上海博物館的東漢時期的青銅蒸餾器,經過青銅專家鑒定為東漢早期或中期的制品。
用此蒸餾器作蒸餾實驗,也能蒸出酒度為二十六度的蒸餾酒。
且說那《本草綱目》卷二十二《谷部》有云:“燒(溜)酒非古法也。
自元時始創其法……”然這“燒酒”、“溜酒”之名卻早己見于唐詩。
《荔枝樓對酒》詩云:“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唐詩亦有“久聞成都溜酒香,不思自身人長安”之句。
燒酒就更不用說了,最有名的便是那“劍南燒春”.也就是現在的“劍南春”。
據說那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