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下鄉?
初中都未畢業,啥子知識分子?
人都還未長伸皮,少扯一些庵犢子話”。
這是母親一生少有的一次發飆,還一副油鹽不進地豪橫。
但是,可憐的媽媽喲!
無論是家里,還是在社會,從來不是母親能做主的。
親人,護犢子,血濃于水,親人理解母親心中的疼。
姐弟西人,姐特別優秀。
她剛從醫科大學畢業,本可以留校任教,也可以到科研所做學問。
但是,她選擇回到了小城。
為什么呢?
只有她自己明白,她不說,就沒有人明白。
之后,姐最疼的二弟云,腦瓜子里,一首縈繞著這個問題,還是想不透徹。
那時,能留在大城市工作,尤其是一個女孩子,是無上榮光的事。
一家人,甚至街坊鄰居、親朋好友都為之沾光,為什么非要一個籍籍無名的回到蜀城?
父親有一次曾教育三兄妹說,她是為了你們!
切莫辜負了她。
后來,母親隨著父親的話說:當然,也是為了給父母親挑擔子。
外婆插了一嘴,你們得好好的學習你姐呀。
這應是實情。
足見家的位置在她心中有多重要。
可能姐想得更簡單一些:在蜀城工作,同樣可以為人民服務,又能很好照顧老人和弟妹。
姐是父母的第一個孩子,先前有兩個哥哥都夭折了。
姐來了這個世界,集盡寵愛于一身。
真叫一個捧在手里怕悼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為了姐的健康成長,父、母親和外婆傾注了全部心血,盡管有時也提心吊膽。
姐沒有讓親人和關愛他的人以及她關愛的人失望。
讀幼兒園和剛上小學的時候,家人們爭先恐后地去送她。
大家貼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