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護眼關(guān)燈

大學生中國音樂史最后的倔強人氣小說 第212章 (第1頁)

周代音樂以其獨特的“五聲八音”體系,構(gòu)建了一個和諧而豐富的音響世界。

五聲,即宮、商、角、徵、羽,它們相互交織,形成了音樂的基本框架;《周禮春官》中把樂器分為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稱“八音”,也是最早的樂器分類法之一。

金音包括編鐘、特鐘、鐃;石音包括編磬、特磬;土音包括塤;革音包括鼓;絲音包括古琴、古瑟;木音包括祝、敵;匏音包括笙、竽;竹音包括簫、笛、管、篪。

西周時期,統(tǒng)治者為了鞏固政權(quán)、祭祀天地神靈及彰顯文治武功,創(chuàng)制了六部具有史詩性質(zhì)的樂舞,即“六代樂舞”,被后世儒家奉為雅樂的最高典范。

這六部作品分別代表了從黃帝至周武王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精髓與民族精神。

黃帝時期的《云門大卷》作為崇拜云神的樂舞,展現(xiàn)了原始先民祈雨活動的場景;堯時的《咸池》(或稱《大咸》),則充滿了圖騰崇拜的浪漫主義氣息;舜時的《簫韶》(亦稱《韶》),歌頌了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禹時的《大夏》,同樣以治水為主題,展現(xiàn)了夏代人民的勤勞與智慧;商時的《大濩》,則歌頌了商湯伐桀的英勇事跡;周時的《大武》,則是對武王伐紂這一歷史事件的宏大敘事。

《詩經(jīng)》,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nèi)容,稱為笙詩,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jīng)》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己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采集、孔子編訂。

《詩經(jīng)》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shù)稱《詩三百》。

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jīng)典,始稱《詩經(jīng)》,并沿用至今。

《詩經(jīng)》在內(nèi)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

手法上分為《賦》《比》《興》。

《風》是周代各地的歌

『點此報錯』『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