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九歌》是《楚辭》的篇名,原為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種遠古歌曲的名稱,戰(zhàn)國楚人屈原對其進行了重新創(chuàng)作。
《九歌》共十一篇:《東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
多數(shù)篇章皆描寫神靈間的眷戀,表現(xiàn)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傷感;《國殤》一篇,則是悼念和頌贊為楚國而戰(zhàn)死將士。
三分損益法亦稱五度相生法。
春秋時期產(chǎn)生的以弦長為計算基礎(chǔ)的三分損益法,是我國最早的生律法,距今2600余年。
以三分損益法得出的律制,叫三分損益律(三分律或五度相生律)。
它在史籍中的早期記載,見于《管子·地員篇》與《呂氏春秋·音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