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府,漢代興盛起來的以采集改編表演民間音樂為主的宮廷機構。
樂府的三種合義:1、樂府的興衰,樂府始于秦代,發達與漢武帝時期,集中收集采風民間音樂,并有專門的音樂家創作歌曲,其中李延年被營為”協律都尉“。
西漢樂府的規模非常龐大,達到過1000余人,公元前7年漢哀帝對樂府機構進行裁減,致使樂府由盛變衰。
2.歷史上第一個有詳細史料記載的是漢代樂府,它在秦樂府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建。
3.樂府的主要任務是采集各地民謠,加工配樂,此外,還從事創作新樂,進行演唱演奏等。
太常寺是唐代掌管禮樂的最高行政機構,由太長卿主管,包含大樂署和鼓吹署。
鼓吹署專門管理儀仗中間的鼓吹音樂教坊是宮廷音樂的機構,創立于唐代,專管雅樂之外的音樂,歌舞,百戲練習左教坊以培養舞蹈人才為主,右教坊以培養唱歌人才為主,由宮廷首接管轄,宋元時期也有教坊,但管轄范圍小,明朝有教坊司,清朝教坊被廢除,主觀上滿足了統治階級的聲色之娛,客觀上培養了大批技藝高超的音樂家,促進了燕樂的高度發展。
梨園分三個組織:1.宮廷中的梨園2太常梨園別教院3.梨園新院(洛陽)梨園--以培養器樂人才為主,是唐玄宗獨創的一個宮廷音樂機構,以演奏法曲為主,常因親自組織安排,又稱為“皇帝梨園弟子”在宮廷梨園中設有15歲以下的“小部音聲”的機構,標志著梨園藝術向專業化方向的發展。
國伎(西涼伎)是漢族與吳與龜茲樂舞相結合的產物。
坐部伎是唐代燕樂的樂舞,坐在堂上演奏,風格優雅抒情以技取勝,水平較高立部伎在室外表演,演奏音樂有八部,風格粗獷,豪放,以立取勝,水平較低法曲:又名法樂是歌舞大曲的一個部分,其特點是具有特殊的清單,優雅的風格,并且以漢族傳統樂器為主要樂器,它也是隋唐宮廷燕樂中的一種重要形式,代表作是《霓裳羽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