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做了一名語文老師。
九十年代的教育還不發達,鄭啟思在外考察學習的過程中萌發了創辦民辦教育的想法,何魯般作為老鄉又是過命的戰友非常支持他。
辦學校需要大量資金,雖然戰友全力支持,但也不能一首虧本開展,所以他采取的是多招收贊助生,多贊助優秀生的辦法。
一些中考不理想,不能上高中的學生,可以交贊助費來上振華高中,還有很多復讀生也可以通過交費來就讀;而一些優秀的中考生,振華高中給出免學費甚至高額獎學金的待遇,吸引他們來報名,這些學生將來又能給振華中學帶來榮譽;一些學區不好的學生想讀好的初中,一個方法是買學區房,還有一個方法就是多花錢來振華上好初中;藝術生,國際生也能為學校帶來大量資金。
如此幾年下來,好學生給學校帶來了美譽度,家里不差錢而成績不理想的學生獲得了上好學校的機會,各取所需,良性循環。
然而,這真是“良性”的嗎?
章原說的沒錯,現在學生成績的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
改革開放是讓大家“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如今,一部分中國人先富起來了,國家正致力于實現共同富裕。
成績的兩極分化就像貧富差距,作為學校的掌舵人,鄭啟思覺得自己也要做教育方面的改革。
教育要改革就要先從教師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