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是牽強附會到了極點。
暫且不說女性獨自完成如此殘忍、精細分尸的難度極大,單是父女倆共同參與這種喪心病狂的行徑,在現實情境里就很難站住腳,既缺乏動機支撐,又毫無證據線索可循。
相較之下,嘗試剖析案件的每一處細節。
就像探討刁愛青究竟是在室內還是室外被分尸,這恰似一個兩叉分支節點。
從己知信息判斷,室外分尸幾近不可能,環境復雜多變,且極易被發現,諸多不利因素累加,讓這條分支的可能性首接歸零,而關于刁愛青的遇害地點,室內與室外則都存在一定概率。
室外遇害,諸如她可能在偏僻街巷遭遇突襲,但綜合考量,兇手要完成后續精細分尸、蒸煮處理,室內顯然更為隱蔽、便利,所以室內遇害的概率更高。
假設沿著室外遇害分支推演,倘若刁愛青是在深夜無人的小巷遭遇毒手,兇手必然要迅速將尸體轉移至隱蔽室內場所,才能開啟后續殘忍步驟。
可南京城那么大,兇手如何確保轉移過程不被察覺?
是提前勘察好了一條隱秘路線,還是有交通工具輔助?
若有交通工具,是自行車、摩托車,還是汽車?
每一種可能又衍生出新的分支。
以自行車為例,彼時的南京街頭,自行車穿梭如織,兇手馱著尸體騎行,稍有不慎就會引人側目,他又該如何巧妙偽裝?
是用大型編織袋掩蓋,還是佯裝搬運重物?
但編織袋易破損,重物偽裝又難以長時間騙過路人,這條線索似乎又很值得推敲。
在探討刁愛青案時,我們必須秉持嚴謹的態度,依據己掌握的客觀事實以及案發現場留存的蛛絲馬跡,進行細致且有條理的逐一推導,要特別說明的是,為了最大程度地避免給刁愛青的家人帶來二次傷痛,在此處,對于案件中一些過于殘忍、敏感的細節,我不便過多展開闡述。
先來說說室外被害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