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的最后一場潮汛,像個不速之客,在凌晨悄無聲息地漫上了溫州港。
海浪裹著咸腥的風,像一群調皮的孩子,撲進碼頭,把生銹的集裝箱拍打得“哐當”作響,仿佛在演奏一曲“金屬交響樂”。
陸明遠站在新建的“潮汛互助會”大樓頂層,懷里抱著陳永康留下的酸枝木算盤。
月光灑在算珠上,泛著溫潤的光,仿佛還留著老油條攤主掌心的溫度。
“緊張啦?”林曉蕓突然踮著腳湊了過來,像只輕盈的小鹿。
她白色的確良襯衫領口別著一枚新設計的燕子胸針,剪刀在口袋里發出清脆的“叮當”聲,仿佛在為她即將到來的“演講”伴奏。
“當年咱們在倉庫改機器都沒怕過,現在可是要干大事!”她話音未落,樓下突然傳來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嚇得算盤上的幾顆珠子“噌”地一下蹦了起來,像一群受驚的小兔子。
互助會大廳里早已人聲鼎沸,熱鬧非凡。
-
裁縫鋪老板娘舉著剪刀當指揮棒,仿佛在指揮一場盛大的音樂會。
-
電器維修師傅把萬用表別在腰間當佩劍,活像個“技術俠客”。
-
就連菜市場賣魚的阿叔都系著印滿電子表圖案的圍裙,仿佛在宣告著新時代的到來。
秦雪梅倚在雕花門框上,墨綠色旗袍換成了筆挺的西裝,珍珠耳釘在吊燈下一閃一閃,活像兩顆狡黠的星星。
“各位!”陸明遠登上臨時搭起的木臺,算盤在掌心撥出清脆的聲響,仿佛在敲響一場“算盤革命”的戰鼓。
“今天咱們要算一筆特別的賬!”他故意頓了頓,看著臺下眾人伸長的脖子,突然高聲道,“。
而那些藏在潮汛里的秘密、刻在珍珠上的承諾、還有未完成的科技藍圖,都將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綻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晨光完全躍出海面時,互助會的成員們已經開始忙碌起來。
-
裁縫鋪老板娘用剪刀裁剪電路板絕緣布,動作嫻熟,仿佛在裁剪一塊上好的布料。
-
電器師傅戴著算盤珠串成的手鏈調試設備,算盤珠碰撞的聲音像是在為他加油鼓勁。
-
賣魚阿叔的三輪車上,“智能漁網研發中”的招牌在風中搖晃,仿佛在宣告著他們的決心。
陸明遠將算盤鄭重地掛在互助會大廳中央,算珠在陽光下輕輕晃動,仿佛在等待著下一次重要的計算。
秦雪梅最后看了眼沙灘上的“1992”,彎腰撿起那塊蓋住“未來”的落葉。
她掏出鋼筆,在葉面上飛快地寫下一行字,然后拋向空中。
落葉打著旋兒掠過陸明遠的鼻尖,他伸手抓住,上面娟秀的字跡寫著:“算賬的人,終將成為歷史的執筆人。”
潮水又開始上漲,細碎的浪花漫過“1992”的字樣,卻沖不散人們眼中的光芒。
在這個充滿希望的黎明,溫州港的故事,正隨著潮汛互助會的成立,邁向更加波瀾壯闊的新征程。
-
互助會成員們懷揣著夢想和希望,開始了他們的“智能漁網”研發之旅。
-
他們相信,只要團結一致,就一定能夠實現夢想,創造出屬于他們的未來。
那些藏在時光褶皺里的密碼與承諾,都將在時代的浪潮中,奏響最動人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