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護眼關燈

第七:真相之光 (第1頁)

2025年3月17日,谷雨。

我盯著手機屏幕上的彈窗新聞,手指在咖啡杯沿碾出一圈水痕。標題赫然寫著“七歲男童因手表糾紛持刀傷人”,配圖里那把帶血的水果刀特寫,刀刃反光中隱約能看見卡通貼紙——和我上周給小侄子買的那款一模一樣。

評論區早已沸騰。

熱評:回到光里

當我再次睜開眼,正趴在實驗室的展柜上,指尖還沾著青銅銹。導師擔憂地看著我:“你突然暈倒,手里還攥著這個……”

他遞來的,是新聞里那男孩的電子表照片。照片背面用鉛筆寫著:“爸爸說,手表是用來記住重要時間的。”

手機在此時響起,是派出所的電話:“林研究員,關于那起傷人案,我們發現了新證據……”

我望向窗外,雨過天晴,陽光穿過云層,在玻璃上投下彩虹。鏡中的爭論漸漸遠去,卻留下更清晰的聲音——不是孔子的諄諄教誨,也不是荀子的振臂疾呼,而是每個孩子在成長中發出的,關于愛與痛、迷茫與希望的細語。

三日后,新聞更新了追蹤報道。被砍傷的男孩在道歉視頻里哽咽著說出真相,藍校服男孩的母親展示了丈夫的救火勛章,評論區的風向開始轉變。有人挖出荀子“化性起偽”的原文,有人引用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更多人開始討論:“我們該給孩子照見什么鏡子?”

我站在兒童心理咨詢室門口,看著藍校服男孩攥著新的電子表走進來。表盤上貼著卡通貼紙,表帶里藏著張紙條,上面是他用拼音寫的:“謝謝姐姐說我的手表會發光。”

窗外,玉蘭花正開得熱烈。我知道,人性的復雜遠非善惡二字能概括,但總有光,能穿過霧靄,照見那些藏在鏡子背后的,柔軟而堅韌的東西。就像戰國的青銅鏡,歷經千年,依然能映出今日的晨光。

『點此報錯』『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