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護眼關燈

第10章 建 “士兵信息檢索卡”,銅制標簽分五等戰功 (第2頁)

隆冬的寧遠衛滴水成冰,陳原的情報房內卻熱氣騰騰。他看著工匠們將廢銅熔鑄成薄片,心中計算著成本

——

每張銅制標簽需耗銅半兩,八百三十三名士兵,共需四百一十五兩。

“大人,這標簽真要刻上戰功?”

總旗摸著尚未刻字的銅片,“當兵的只認斬首數,這勞什子數字,他們看得懂?”

“斬首數是死數據,我要的是活數據。”

陳原遞過刻刀,“五等戰功:一等‘破陣’,二等‘先登’,三等‘護糧’,四等‘預警’,五等‘守械’。每個等級對應不通的阿拉伯數字,1

5,簡單易懂。”

第一塊標簽刻的是王胡子,陳原親手在背面刻下

“3”——

薩爾滸之戰中,他護糧有功。當王胡子接過標簽時,銅片在陽光下閃爍,他盯著上面的

“3”

字發愣:“這比老子的腰牌還亮堂!”

接下來的十日,情報房成了刻字鋪。陳原讓每個士兵親自挑選標簽樣式,在正面刻上姓名,背面刻戰功數字。他發明了

“戰功累計制”:累計三等戰功可升為伍長,二等戰功可獲免稅,一等戰功可面見熊經略。

某日,火銃手張老三繳獲了后金的軍旗,陳原當場在他的標簽上刻下

“2”——

先登之功。張老三摸著發燙的銅片,眼中泛起淚光:“俺爹當一輩子軍戶,從沒見過這么亮堂的記功牌!”

隨著標簽制度的推行,寧遠衛的軍容為之一變。士兵們開始主動報告敵情,因為他們知道,每一次有效的預警,都可能在標簽上多一道刻痕。陳原的情報房里,“士兵信息檢索卡”

按兵種、戰功分類存放,像極了現代數據庫的索引系統。

臘月廿三,熊廷弼巡視寧遠衛,看著整齊列隊的士兵胸前的銅制標簽,驚嘆道:“以前看士兵,只分強弱;現在看標簽,便知誰善騎射,誰通火器,誰能在雪地行軍。”

他轉頭對陳原笑,“你這不是記功牌,是會說話的數據!”

當晚,陳原在情報房整理標簽數據,發現火銃手的戰功多集中在

“3”

“4”,騎兵的戰功多為

“2”

“1”。他立即調整部署:讓擅長

“破陣”

的騎兵擔任前鋒,善

“預警”

的火銃手負責斷后。

雪夜,當后金小股騎兵偷襲寧遠衛時,早已埋伏好的火銃手用三輪齊射將其擊退。陳原看著戰報上的

“零傷亡”,摸著手中的檢索卡,忽然想起在現代寫過的用戶畫像

——

每個士兵,此刻都是他數據畫像上的一個坐標,清晰、準確,充記力量。

新年的鐘聲在遼東響起時,情報房的墻上,已掛記了按戰功排序的士兵名單。阿拉伯數字在燭光下閃爍,像極了夜空中的繁星。陳原知道,這些小小的銅片,正在重塑明末軍隊的評價l系,讓數據管理的力量,第一次在冷兵器時代嶄露鋒芒。

而他,這個來自未來的程序員,正用手中的刻刀和炭筆,在明末的軍戶名冊上,寫下屬于數據的傳奇

——

那些曾經在鍵盤上跳動的數字,此刻正在銅片上、在草紙上、在輿圖上,編織出一張前所未有的戰爭大網,網住的,是整個遼東的未來。

『點此報錯』『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