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海棠思來想去,決定送一本醫書給上官珩。
上輩子她涉獵過不少專業領域,又讀過海量書籍,再加上過目不忘的本事,如今她在秦昭身上受了啟發,她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與其讓這些學識閑置,不如將所學所知傳授出去,讓更多人從中受益。
于是穆海棠從將軍府內開始行動。
她每日起得極早,先帶著府中人一同操練;操練結束,便開講兵法,還親手制作沙盤推演戰陣。
府中武將里,數霍擎學得最是賣力,他早年在軍中本就有底子,如今聽穆海棠拆解戰術、分析戰局,更是聽得入了迷,于是他成了第二個秦釗,時不時的就去找穆海棠解惑。
于是穆海棠一上午的時光,幾乎都用在授業解惑上。
秦釗聽說她竟還會講解兵法,特意調整了自己的授課時間——把本該上午給孩子們上的課挪到了下午。
此后每日上午,他都準時去當學生,無論穆海棠講的是算學、兵法還是其他學問,他都一堂不落地認真聆聽。
用過午膳,穆海棠歇了片刻,起身便將自己關在房中,屏退了下人,一心撲在案前,專心撰寫給上官珩的謝禮。
穆海棠起初還在斟酌送哪本醫書合適,想起上官珩院里種滿的藥草,知道他素來愛研究草藥,便先動了送《本草綱目》的念頭。
可一想到正部書的體量,她又犯了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足足有五十二卷,一百九十萬字,這般篇幅,短時間想要完成顯然不太可能。
考慮到寫書需兼顧內容與排版,工程量著實不小,即便有原主的書寫功底加持,穆海棠也不敢掉以輕心。
她斟酌再三,最終選定了中醫臨床醫學的經典之作——被譽為“方書之祖”的《傷寒雜病論》。
這部由醫圣張仲景所著的典籍,全書僅七萬五千字,篇幅適中,既夠分量作謝禮,也不至于讓她在短時間內難以完成。
穆海棠每日午后開始寫,一寫就是一下午。
對穆海棠來說,這個篇幅比一百九十萬的《本草綱目》輕松太多,但手寫仍需投入不少時間——
畢竟是送人的謝禮,既要保證字跡工整,還要兼顧中醫典籍里的方劑、術語準確性,加上排版調整,確實需要集中精力完成,不過相比百萬字的體量,已經是“可控范圍內的工程量”了。
所以歷時半個月,穆海棠終于將這份謝禮打磨完成。
案上攤開的《傷寒雜病論》手抄本,字跡工整,方劑與理論排布清晰,——從核對醫理到調整排版,日日伏案書寫,此刻終于成了一本完整精致的冊子,足以不負上官珩的人情。
第二日的午后,穆海棠還是沒有出去,她讓錦繡已她身體不適為由,去請上官珩來將軍府看診。
錦繡去的時候,上官珩并沒有鼓搗他那些草藥,反倒坐在屋內書案前,盯著穆海棠的錢袋子發呆。
直到阿吉同他說錦繡來了,他才趕緊整理了衣衫去見錦繡。
來之前穆海棠特意叮囑過錦繡,外頭人多眼雜,多余的話不必說。
是以錦繡見了上官珩,只說自家小姐身子不適,府醫看過好幾回也不見好轉,特來請他過去瞧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