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針對吳承安和那筆巨額軍餉的致命伏擊,已然在暗處悄然拉開了序幕。
皇宮,御書房。
夜色已深,但此處依舊燭火通明,皇帝趙真并未就寢。
他獨自坐在龍案之后,眉頭緊鎖,手指無意識地敲擊著一份關于北方災情的奏折,顯然心思并不在此。
輕微的腳步聲響起,內侍引著御史大夫何高軒悄無聲息地走了進來。
“老臣何高軒,參見陛下。”何高軒躬身行禮。
趙真抬起頭,揮了揮手示意內侍退下,直接問道:
“如何?見到承安了?他狀態如何?可有什么需要朕這邊協助的?”
何高軒連忙將方才在韓府與吳承安會面的經過,詳細地向皇帝稟報了一遍。
包括吳承安如何拒絕透露作戰計劃,以及最后向唐盡忠討要郡兵調令文書護衛餉銀之事。
當聽到吳承安連他們三人都拒絕透露任何計劃細節時,趙真敲擊桌面的手指微微一頓,臉上露出一絲訝異,隨即又化為一種復雜的神色,喃喃道:
“哦?連你們都不告訴?這小子,倒是比朕想象的要謹慎得多,也......固執得多。”
他這話聽不出是贊賞還是不滿,更像是一種深思。
然而,這份謹慎并未完全打消趙真心中的疑慮。
他身體微微前傾,目光變得凝重起來,語氣中帶著明顯的擔憂:
“謹慎雖是好事,但他此次肩上的擔子實在太重了。”
“且不說那強敵環伺的幽州前線,光是那十一萬兩現銀,數額如此巨大,目標如此明顯。”
“從洛陽到幽州,千里迢迢,路途艱險,他真的能確保萬無一失嗎?”
“萬一路上出了什么岔子,后果不堪設想啊!”
雖然之前在朝堂上,他力排眾議,強硬地否決了太師李崇義屈辱求和的提議,堅決支持吳承安前往幽州作戰,展現出了一位帝王的決斷和魄力。
但夜深人靜,獨自思量時,那份深藏的擔憂和不確定感便不由自主地浮現出來。
說到底,吳承安再厲害,也只是一個十六歲的少年!
或許他武藝超群,膽識過人,甚至在邊關經歷過一些戰爭,但那些與即將面對的局面相比,恐怕只是小打小鬧。
而他此次要面對的對手,可不是什么尋常角色!
那是大坤王朝的吳王——武鎮南!
此人年富力強,身經百戰,用兵老辣狠厲,極其擅長捕捉戰機,是大坤王朝軍中最負盛名的統帥之一,堪稱帝國的柱石!
其威名足以令大乾邊軍聞之色變。
朱偉的叛變和飛云、落霞的迅速失守,背后都隱隱有此人運籌帷幄的影子。
讓一個初出茅廬、毫無大規模軍團指揮經驗的少年郎,去對抗這樣一位久經沙場、功勛赫赫的敵國名帥?
這其中的風險,趙真比誰都清楚!
他豈能真的完全放心?
這簡直就像是將一只初生牛犢推向一頭嗜血的猛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