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護眼關燈

第21章 (第1頁)

“這病,不能這么治。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最后只會把人治死?!?/p>

他轉過身,目光掃過三人。

“平安村的問題,表面看是污染,根子上是貧窮。為什么村民要去石料廠打工,拿命換錢?因為地里刨不出金子。為什么石料廠敢這么囂張,因為鎮里、縣里都把它當成稅收的寶貝。”

“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單純的、被動地去申請一筆‘治污經費’。我們要主動出擊,把這件事,做成一個‘項目’?!?/p>

“項目?”

三個人都聽懵了。

“對,項目。”葉凡的眼睛里閃爍著一種外科醫生在制定復雜手術方案時特有的光芒,“一個集‘重大污染事件善后處理’、‘農村空心病及矽肺病防治’、‘后工業時代鄉村生態修復’于一體的,綜合性公共衛生治理試點項目?!?/p>

他把這幾個聽起來無比“高大上”的詞組合在一起,把李德海他們說得一愣一愣的。

“我們不向縣里要錢,我們直接向市里,甚至向省里要政策,要試點。”葉凡的聲音變得有力,“這份計劃書,我會親自重新潤色,把它從一份簡單的治理方案,變成一份具有前瞻性、示范性的項目申報書。我要讓市里、省里的領導看到,我們青山鎮,不光是出了一個污染丑聞,我們更有能力,把這個丑聞,變成一個治理的范本,一個可以向全市、全省推廣的功績?!?/p>

“這這能行嗎?”劉干事聽得心驚肉跳,感覺這位葉鎮長的心,也太大了。

“行不行,試了才知道?!比~凡笑了,“做手術,總有失敗的風險。但你不開刀,病人就只有死路一條。與其等著縣財政那點可憐的撥款,不如我們自己,去搏一個未來?!?/p>

他這番話,徹底顛覆了在場幾位老干部的思維定式。

他們習慣了等、靠、要,從未想過,一個偏遠鄉鎮,竟然可以主動去“創造”一個項目,直接去爭取更高層級的資源。

這已經不是“放火”了,這是要直接往天上扔一個“竄天猴”啊!

當天下午,葉凡就把自己關在辦公室里,把他那份計劃書,用一種全新的邏輯和語言,重新包裝了一遍。

他充分利用了自己作為市級醫學專家的優勢,引用了大量國內外最新的學術報告和數據,把一個地方性的環境問題,上升到了一個具有普遍性、研究價值的公共衛生課題的高度。

做完這一切,他沒有通過鎮zhengfu的渠道上報,而是直接撥通了一個電話。

電話是打給蘇沐秋的。

“蘇記者,有興趣再搞個大新聞嗎?”葉凡靠在椅子上,語氣里帶著一絲輕松的調侃,“這次,不是揭黑幕,是唱贊歌?!?/p>

電話那頭的蘇沐秋愣了一下,隨即笑了起來:“葉鎮長,你這官腔學得挺快啊。說吧,又有什么鬼主意了?”

“我這兒有個東西,我覺得你們報社的內參,或者市委政研室的領導,可能會感興趣。”

一個小時后,一份加密郵件,從青山鎮zhengfu那臺老舊的電腦上,發往了江城晚報社蘇沐秋的私人郵箱。

葉凡知道,他已經把手術刀遞了出去。

這一次,他要切開的,是那層層疊疊的官僚體系,為青山鎮,也為自己,開辟出一條全新的血路。

『點此報錯』『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