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下午,祁同偉帶著出版社臨時調配的助手小張和攝影小李,踏上了前往巖臺的末班車。
坐在顛簸的班車上,車窗外是飛馳而過的綠色田野,生機勃勃,唯美的景色緩解著祁同偉那憤怒而又有些興奮的矛盾心情。之所以這么火急火燎地帶人趕往巖臺,是因為在高育良新上任的第一天,就有一個大案子驚動了他,李達康在紅山鄉的觀光路工程,出大事了。
可以預見,一場圍繞李達康的風波正在金山縣乃至巖臺市逐漸展開,再加上祁同偉這個等著被他開除黨籍的老部下帶人強勢圍觀,他李達康這一次肯定是攤上大事了。
事實上確實如此,祁同偉之所以如此著急地趕過去,第一,是為了看熱鬧,第二,是為了為即將推出的《漢大窗》雜志尋找火爆素材,順便幫相關被害人討一個公道。
班車抵達巖臺時已近下午六點,剛下班車就看到高育良的秘書小陳迎面走來。
簡單寒暄了幾句,在小陳幫自己把他的兩個助手先行安排好住宿后,祁同偉才跟著他來到了高育良的新辦公室。
祁同偉踏進高育良的辦公室,一股沉靜而莊嚴的氣息撲面而來。
此時的高育良,穿著打扮和大學教師時并無二致,依舊是一副棕框眼睛,灰色襯衫,外加整齊的背頭。
高育良坐在寬大的辦公桌后,面容嚴肅,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憂慮。他輕輕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鏡,緩緩開口:“同偉,關于紅山鄉的修路工程,出了點岔子,因為攤派問題,有村民因為拿不出錢,因為想不開所以就鬧出了人命,這事兒在縣里乃至市里已經鬧得沸沸揚揚,影響很不好才,我這個剛上任的政法委書記接下來會有很大的挑戰啊,再怎么說你曾經也是紅山鄉的駐鄉書記,這件事我想先問問你的看法。”
說著,高育良遞過一份文件,祁同偉接過,快速瀏覽著,眉頭越來越皺。
天色漸晚,辦公室內,燈光昏黃,兩人的身影在墻上拉長,氣氛凝重而緊張,仿佛能聽見窗外風穿過樹葉的沙沙聲。
“老師,先不說其他,我覺得這個案子對您來說,就是個燙手的山芋。”
“雖然李達康因為修路逼死了人,他的責任肯定跑不了,可如果想依法處理到另群眾們滿意的程度的話,就勢必會面臨趙立春的出面力保,也就是說,按照規定處理李達康,就勢必會得罪趙立春,不按規定來,又無法服眾,您畢竟才剛上任。”
“所以老師,這件事情您可以做兩手準備,第一,干脆把問題往省里推,這樣子無論是誰對他們都算有個交代。第二,由我們出版社出面幫受害者主持公道,我們很需要這種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