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望著黃河對岸的荒原,對張輔道:“有爺爺的靈佑,有這滿營的忠勇,瓦剌人必敗。”
夕陽西下時,龍纛被立在大營中央的高臺上。篝火升起,映著旗面上的金龍與玄武,也映著士兵們眼中跳動的火光。
黃河的濤聲在夜里格外清晰,像在為即將到來的決戰擂鼓。朱瞻基躺在帳中,聽著外面士兵們低聲哼唱的戰歌——那是永樂年間北征時的舊調,歌詞里有斡難河的雪、飲馬河的風,還有“不破胡虜終不還”的誓言。他知道,父皇送來的不僅是一面旗,更是一把劈開困境的劍——而握著劍柄的,是全軍上下熊熊燃燒的斗志。
天快亮時,朱瞻基起身走出帳外。龍纛在晨風中微微顫動,旗面的金龍仿佛正迎著朝陽睜眼。遠處,士兵們已開始檢查渡河的牛皮筏,佛郎機炮被推到岸邊,炮口對準了荒原。
朝陽刺破云層,照在龍纛的金線上,折射出萬道光芒。渡河的號角聲在黃河岸邊響起,明軍士卒們扛著兵器,踩著濕沙向水邊走去,步伐堅定如磐石。那面曾見證永樂盛世的龍纛,此刻在朱瞻基手中揚起,帶著兩代帝王的期許,迎著漠北的風沙,指向了決戰的疆場。
八月十四,中秋前夜的黃河“幾”字型右上角,空氣里彌漫著一種比沙塵更凝重的氣息。瓦剌大軍如黑色潮水般從漠北涌來,騎兵的馬蹄踏過荒原,揚起的沙塵與天際的烏云相接;明軍則列成鋼鐵方陣,佛郎機炮的炮口在陽光下閃著冷光,雙方在奔騰的黃河邊遙遙對峙,連風都仿佛屏住了呼吸,只待一聲令下便要掀起血雨腥風。
朱瞻基站在臨時搭建的祭壇前,望著北岸連綿的瓦剌營帳,拔劍指向天空:“祭旗!”
三牲被抬上祭壇,牛、羊、豕的喉管被刀斧手利落劃開,滾燙的鮮血順著祭壇邊緣流下,在沙地上匯成蜿蜒的細流。
當牛血濺在“玄武龍纛”的旗桿底部時,異變陡生——原本靜止的龍纛突然無風自動,黑緞旗面獵獵作響,龜蛇交纏的玄武紋在空中舒展,旗尖竟如被無形之手牽引,直直指向北面的瓦剌軍營!
“天意!這是太宗皇帝在天之靈指引我們!”朱瞻基振臂高呼,聲音穿透風聲,傳遍明軍大陣。
《明實錄》中對此記載得清清楚楚:“祭旗之牛血方濺,龍纛突指北岸,瓦剌軍陣塵頭頓起,如應旗指。”
果不其然,北岸的瓦剌陣營里突然騷動起來,上萬騎兵同時調轉方向,揚起的沙塵與龍旗指向的方位完美重合,仿佛真的被冥冥中的力量牽引。
北岸的沙坡上,也先勒著馬韁,望著南岸那面詭異指向的龍纛,眉頭擰成了疙瘩。
八月十五,中秋佳節。黃河兩岸的軍營里飄著不同的氣味:南岸的明軍大營里,伙夫們正在分發月餅,豆沙餡的甜香混著汗水的咸味;北岸的瓦剌營帳中,則彌漫著馬奶酒的酸氣與生肉的腥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