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護眼關燈

第267章 (第1頁)

心涼了,姚四柱干脆直接把話說死,這門親事,算了。

陶氏難過地坐在鑲著琉璃的新屋子里哭了好幾場,哭她老四的命苦,更哭這不省心的東西咋就那么擰,住在老宅里能咋,老宅能住出個花兒來?

姚四柱的婚事果兒從頭到尾未發一言,當然,也沒人問過她意見。但是在她看來事情最后落到這個結局,其實雙方都沒什么錯,只是生活觀念不同罷了。

放在現代,人家姑娘家想要更好的生活條件,娘家人在婚前替女兒爭取更大的利益有錯嗎?

而姚四柱,他不想依附家里,想要靠自己的勞動改變未來,更沒有錯。

可惜這種觀念只適合現代人,而且姚四柱如今二十幾歲的年齡了,在這個時代來說,稱得上是老光棍兒,眼看著婚事又泡湯,最難受的當然是姚老爹跟陶氏。

姚四柱自己也好不到哪里去,自從親事告吹,姚四柱變得比以前更加沉默寡言,整天只知道埋頭干活,精心伺候他的鴨子,等閑哪里也不去,更不愿跟人多說話。

麥穗有時做好三個人的飯,叫半天都把他叫不回來。

陶氏傷心難過了一陣,不得不打起精神,繼續托媒人給兒子說媒。

當然也有因為這件事高興的,村里好些個大娘大嬸們得了這個消息,立馬打了雞血似的重新興奮起來,排著隊趕到姚家新宅去找陶氏或是何氏,開門見山推銷她們七大姑八大姨家里未出嫁的女兒。就連十五歲的大林跟十三歲的皂兒,都有人在何氏面前給說起媒來。

可是長輩的婚事還沒有解決,哪能輪到小輩?何氏很聰明地一一回絕。

端午降至,天有些小熱了,十八里鋪的集上已經開始有賣粽子和綠豆糕的商家,還有些手巧的農婦也支起一排小攤位,上面掛滿了各種樣式,里面包著香料、花草的香包出來賣。

端午節戴香包,這是很多地方流傳的習俗,據說有著辟邪除穢的作用。

親戚朋友之間在端午佳節是要互相上門送節禮的,鄉下人家送節禮,粽子和棗糕是必不可少的兩樣,家境好一些的則會送大四樣,粽子,綠豆糕,雄黃酒,再來一塊豬肉或者一只宰殺的雞,就是一份再體面不過的節禮了。

他們這里不是家家戶戶都會包粽子,所以這個時候都會從十八里鋪的鎮上買回來一些,那種用小黃米包的兩文錢一個的小粽子最受大家歡迎,便宜又實惠,大家伙都買的起,附近十里八鄉走親戚基本都買的這種粽子。

沒有多余的錢買綠豆糕,就自己蒸幾個棗糕代替。

姚家的端午節禮原來也是這樣準備的,數著個數買上一點小黃粽子,夠走親戚就成,家里小孫子要吃,都是等自家親戚上門送來后(比如麥穗曾經的婆家),才有得吃。

今年就不一樣了,姚家除了給幾個兒媳娘家準備的大四樣節禮,村里幾乎關系好的,還有城里的穆大娘、張掌柜那里也要各準備一份,而且還要準備上好的才行。

粽子準備在城里最好的點心鋪子,王記點心鋪里買,他家的粽子,每年都準備的花樣繁多,紅糖的、紅豆的,紅棗的,鮮肉的至少十幾種口味。

今年家里經濟寬裕了,可以每樣多買一些回來,這樣自家人想吃也很方便。

『點此報錯』『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