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啊父皇!”
宋桓下意識地張口道。
只是這話說完,宋桓就多少有點后悔了。
跟宋德有關的誤會還不知有沒有徹底解除,眼下自己又如此疾聲厲色,否決了梁帝的話。
這不是上趕著要讓梁帝心里不高興么?
若是換成其他皇子,此刻為了討梁帝的歡心,必定會對梁帝所說的話百依百順,根本就顧不了別的。
但,違心的事、違心的話,宋桓卻做不出來、說不出口!
更何況梁帝又不是什么昏君,一番解釋過后,他一定會明白自己的初衷。
梁帝正在氣頭上,沒想到宋桓竟然會阻攔自己,不覺更加氣惱。
“為何?!”
宋桓苦口婆心道:“如今四海太平,我大梁剛剛結束與北元的十年之戰,又平定了梁州的馬匪。”
“可以說,這樣的太平,是格外來之不易的。”
“若是在此刻向安寧縣發難,那豈不是再起戰事?”
“而且兒臣聽說,安寧當地人雖占山為王,但并未迫害過往路人,只是自成體系而已。”
“而且兒臣讓丞相查過,當地百姓除了不愿修建茶馬司外,其他一切都還算配合。”
“每年的賦稅、交糧等等,也從未斷過。”
“甚至當初,當地還有不少百姓選擇參軍,對抗北元!”
“若只是因為茶馬司的問題,就對其大動干戈,只怕并不是善舉啊”
梁帝冷哼:“善舉?”
“朕是大梁的皇帝,朕的職責,便是讓大梁四海平定,一統九州!”
“如今安寧縣拒不與朝廷合作,這和自立門戶有什么區別?”
“朕若是放任其不管,才叫真正的不作為!”
見梁帝情緒激動,宋桓趕忙解釋道:“父皇,您誤會兒臣的意思了!”
“兒臣只是勸您別急在一時,并不是希望您放任不管的意思。”
“有句話說得好,先禮后兵!”
“安寧鎮的問題,只是當地府衙派人去問了兩次話。”
“具體情況,您也未可知!”
“若只是因為當地府衙的幾句推托之言,您就征兵討伐,未免太過草率。”
“再說,眼下正值隆冬季節,雪災、旱災都花了不少銀子。”
“若是要向安寧鎮出兵,少不了又是一大筆支出。”
“到時候國庫捉襟見肘,情況可就不妙了!”
聽宋桓一番分析確實言之有理,梁帝也逐漸沒了剛才的激動怒火。
“那照你說,這事應該怎么辦?”
宋桓道:“兒臣先前和丞相大人討論過此事,我們一致認為,向安寧縣派出欽差大臣,是最好的選擇。”
“派出欽差,第一,有可能能夠化解此次危機,免去一場戰事。”
“畢竟茶馬互市是好事,但若為此兵戎相見,那就好事變壞事了。”
“最關鍵的是,若是討伐安寧縣被夏國知道,難免會引起夏國人的非議。”
“但,若是派了欽差,就有可能避免這樣的情況出現!”
梁帝若有所思:“那第二呢?”
宋桓娓娓道:“若是安寧當地人拒不服從,竟連欽差的面子都不給,那父皇也就不必再給他們機會了。”
“小小一個縣城,還想翻天?”
“直接拿下!”
“若真是走到了這一步,派去的欽差,自然也就有了別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