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了,鷹在野外遇到同類也干仗!”“那行,聽你的!”......爺倆就在門口外面,一人架著一架鷹,聊會天,然后聽會兒廣播,等過了晌午,街面上人多了起來,不少前街上看熱鬧的小孩兒過來看鷹。孩子多了格外鬧騰,闖臉的效果自然而然就達到了。當天傍晚,文東回到家里的時候,這架大青鷹的狀態,比下午出門的時候就明顯強了許多。經過晚上熬鷹,第二天一早再早起,鷹腦袋上的細毛也都徹底張開了。接下來的兩天時間,文東下午都沒有補覺,而是堅持在街面上給鷹闖臉,期間配合下麻軸,訓練叫遠。在第三天的時候,大鷹的狀態徹底出來了。出了相可以下地的大鷹,有四句非常形象的諺語可以形容它的外在表現。正所謂,頭似松塔、眼賽芝麻,襠毛蓋爪、尾巴耷拉。解釋成白話文,鷹腦袋上的細碎羽毛,全都好似松塔似的炸開,一雙眼睛瞳孔瞇起好似芝麻。襠部的羽毛蓬松開,將下面的爪子徹底蓋住,而尾巴,則擰成一根棍兒,垂直向下耷拉在那里。這樣的生鷹,經歷前期的熬鷹舉架闖臉之后,跟鷹把式的親和度已經拉滿,不再有任何的懼怕。膘情適中,狩獵的欲望也被毛軸給勾了起來。等端著下了地,一雙眼睛殺氣騰騰,說不出的兇悍。為了給大鷹成鷹,今天文東特意沒有跟大春兒一起上山放鷂子,而是約上了大春兒的老爹楊叔。在文東的要求下,楊叔手里的雞鷹也沒帶,只架著這架大青鷹就出了村子。逮天跟逮地,也是有區別的。大鷹的主要獵物是跳貓,也就是野兔。好多人有種誤區,總覺得山區的野兔,都在山上待著,其實這說法大錯特錯。野兔這種東西,其實更喜歡在村子周圍活動。尤其是山下,靠近聚居區的荒灘緩沖地帶,野兔的密度遠比山上要多得多。今天給大青鷹成鷹,文東的想法也很簡單,就在村后的小菜園周邊轉悠轉悠,十有八九就能把這活兒給干了。只見他單手架著鷹,左手拿著一根一米半左右的木棍兒走在前面,旁邊楊叔也拿著一根棍兒,走在側面。爺倆一邊走,一邊敲打腳邊的荒草棵子。趕杖的路數,其實跟剛入秋那會兒逮鵪鶉有點類似。一連走出了百十米,也沒趕出一根毛來,楊叔疑惑問道:“小東,你說這片菜園子附近就有跳貓,咱也沒見著啊?”文東笑著抿抿嘴:“這才百十米,就算有也不能那么容易就遇上啊!如果跳貓這么厚,菜不早就被吃光了!您往路邊的隴堆兒溝子趕趕試一下,發現兔子立刻喊貓站在原地別動!”“行,我試試看!”楊建業立馬朝著側面快走了幾十步,然后掄起小棍兒,敲敲打打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