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全部的愛
歌德是獨生子,父母對他寄予了厚望,從他出生起,就有計劃地對他進行嚴格的教育。當歌德還是嬰兒時,父親就抱著他去散步,還經常跑到郊外呼吸新鮮空氣,有意識地讓他多接觸自然。
為了開闊歌德的眼界,增加知識面,歌德的母親總是耐心地給小歌德講解遇到的各種事物,培養他的觀察能力和認識能力。父母常帶他到各地旅游,每經過一個地方,父母總是講講當地的歷史、風土人情和自然知識。講解和旅游使歌德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歌德小小年紀便知道許多植物和動物的名稱和生性特點。
歌德8歲就能閱讀德文、法文、英文、意大利文、拉丁文和希臘文等多種文字的書籍,14歲開始寫劇本,25歲發表了后來風靡全球的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他完成這部小說,僅用了四個星期的時間。
歌德表現出的與眾不同的勇氣和才能使母親喜出望外。她告誡兒子絕不可因此而沾沾自喜,絕不可滋長出少年得志的優越感,因為人生之路絕不可能如此平坦。歌德牢記母親的教導,從沒有表現出驕傲和輕浮的作風。
1775年11月,歌德來到魏瑪。次年進入魏瑪公國宮廷參政,開始了他近十年的官宦生涯。這時候,他每出版一部著作都會讀給母親聽。母親每次都聽得很認真,興奮之時常常驕傲地喃喃自語:“這是我兒子!”
1782年,歌德的父親去世了,整個家庭籠罩在一片悲傷的氛圍中。為了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母親強忍內心的悲痛,要歌德像她一樣堅強起來,笑對生活。母親曾給她的朋友寫信,敘說自己對生活的態度。她說:“我喜歡快樂的人們。如果我是一位掌權的公主,我將像愷撒一樣頒布一道法令,只允許高興的臉龐出現在我的殿堂上。因為作為一項規則,它們只屬于有基本良知的善良的人們。”
1786年9月,歌德離開德國開始了為期數年的意大利之旅。而這期間他的母親已經病倒了,在病榻上,伊麗莎白盡管無比思念兒子,但卻不愿讓任何人把自己病重的事告訴歌德。1808年,歌德的慈母伊麗莎白離開了人世。在彌留之際,她用一雙迷茫的眼睛注視著窗外,腦海里反復出現歌德童年生活的幻影。她常默念的一句話是:“想起他小時在我腳邊玩耍的情景,就像發生在昨天一樣。”
伊麗莎白以母親的辛勞和仁慈在歌德心中樹起了一座豐碑。在日后的生活中,歌德把對母親的緬懷和報答付諸于實際行動之中。
1831年,他完成了震動世界的偉大詩劇《浮士德》,成為世界文學史上不朽的人物。母親對兒子的作品非常滿意。從兒子發出第一聲啼哭的那一刻起,她就從未懷疑他將是個天才,她傾注給孩子的,是她全部的愛。
教子點睛:
人們稱歌德是個天才,事實上,歌德的才能并不是天生就有的,他能取得如此成就,與父母對他的早期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從歌德的成長歷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母親對歌德的關懷和愛護始終包圍著他,也就是說,沒有母親的犧牲奉獻,就沒有歌德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