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護眼關燈

寬厚待人 (第1頁)

寬厚待人

“如何待人”?這是一門最高的學問,有的人盡其一生都沒有學好“待人之道”。

為什么呢?主要的是因為人有多種!人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要求,所以做人做事很難“盡如人意”;所謂“順了姑意,逆了嫂意”,做人難,就難在不能讓人人都滿意。

待人雖有種種不同的方便,但是“待人以寬”則是一條不變的定律。待人能夠謙虛、尊重,固然重要;但是寬厚、寬容,

更得人緣。有些人待人刻薄、待人嚴峻,如此想要獲得人緣、獲得別人的認同,實在難矣!

人與人相交,不要看別人待我們如何?而要看我們如何待人!因為,待人以寬,才肯對人信任、對人體貼、對人諒解、對人包容。一切于寬厚中,才能看出我們待人的道德、待人的智慧、待人的用心、待人的藝術。

什么叫待人以寬?什么叫待人以嚴?試舉例明之。

甲走在路上,有人指著他的腳上說:“你怎么把我的鞋子穿在你的腳上,請你還我!”甲否認,二人爭執,大吵不已。

乙走在路上,遇到有人指著他的鞋子,說:“你怎么可以穿我的鞋子,請你還給我!”乙一聽,便將鞋子脫下來給他。此人后來找到了自己的鞋子,知道錯了,便將鞋子還給了乙。乙非常不以為然地說:“既然給了你,我就不要了。”

丙走在路上,有人指著他說:“你穿錯了我的鞋子!”丙微笑著將鞋子脫下來給他。此人后來找到自己的鞋子,便將錯認的鞋子還給丙,丙還是滿臉微笑地把鞋子收了回來。

從甲、乙、丙三人的處事態度,就可以看出所謂待人以寬、待人不同的藝術了。

寬和地待人,自己也會心平氣和、輕松愉快。例如唐朝婁師德的弟弟“唾面自干”,再如春秋時代鮑叔牙之對管仲。反之,一個人如果常常為了一點小事就耿耿于懷,甚至嚴厲指責別人的不是,如此不但讓人望而生畏,不敢親近你,自己也會因為不得人緣而愁悶苦惱,真是傷人又傷己。

有個故事說:兒子在家鄉因為建房子,為了一堵墻和鄰居爭地,于是寫信給在朝為官的父親,希望父親出面幫忙討回公道。父親接信后,以詩作函回曰:“萬里投書只為墻,讓他三尺有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所以,“寬厚待人”不但是人際相處之道,也是自我做人的根本!

『點此報錯』『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