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護眼關燈

讀后感 (第1頁)

讀后感

自古以來,中國的讀書人大都如陶淵明所說:讀書不求甚解。讀書初時沒有分析、演繹,之后沒有綜合、歸納,就是不會讀書。

很多人,讀過一本書以后,問他書中寫些什么?他說不出來,因為沒有經過分析、歸納,如同一幅畫,沒有看出高低遠近的層次,印象模糊;讀書沒有條理分明,沒有提綱挈領,讀過的書不容易記憶。

古人將文章分段、分科,確實了不起。《楞嚴咒》一般人不容易背誦,其實只要將它分段分句,就容易記憶。現在很多人讀完一本書,不講究讀后的心得報告,都是不求甚解。由于中國人所受的教育,都是填鴨式,學生只有照單全收,沒有去想“為什么”,所以中國過去科學不發達,因為從小就數字不清,條理不明,因此凡事都差不多。

有分析,就有為什么;有綜合,就有重點。有人會讀書,不會寫讀后感,假如是聰明人,先讀了讀后感再來讀原文,就比較容易知道重點在那里。能讀懂讀后感的人,必定是有思想一二三,也就是能綜合重點,能分析內容的人。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即如牛吃了草以后,也要反芻,才能消化融通。過去學校訓練青年學子寫周記、寫讀書報告,但大都敷衍了事,不甚重視。

讀書有讀后感,做事有做后感,交朋友與人相處,要有認識,有認識就有感覺,有感覺才能跟著走。一般人吃東西,問他好吃嗎?可以!程度怎樣,交代不出來。一幅畫,喜歡嗎?喜歡!為什么,說不出所以然來。

寫文章,是作者的創作;讀后感,是讀者的再創作。最初讀書,從書中獲得理論知識,這是很快樂的事,但要他寫出讀后感,就覺得很痛苦。現代人讀書,讀過《論語》以后,不能通達,寫不出讀后感;讀過《孟子》以后,不能了然,寫不出讀后感。

感,就是有感覺、有感受、有感應、有感觸、有感動;沒有所感,人將與草木同腐朽。其實草木也有所感,讀書人何能沒有所感?

讀一本書,要有所感;讀一幅畫、讀一部影片、讀一首詩、讀一個人,甚至讀山河大地,都要有所感。沒有所感,沒有響應,就沒有作用。

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就是心與境接觸后的所感,這也是讀后感。一篇文章,讀后的心得報告不能超過原著,則“麻布袋、草布袋,一代不如一代”;能夠青出于藍,更勝于藍,人類的文明才能日新月異。

最近《普門學報》第一卷刊完,學者教授二十余人寫了讀后感,印行后讀者紛紛爭相閱讀,不禁寫此“讀后感”,亦為記此盛事。

『點此報錯』『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