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寡
清朝曾國藩先生,一向被認為是重視修養(yǎng)的人,他能在十個“三”字上用功,如三忌,三薄、三實等,以減少人生的過失,其中以“三寡”最為人所效法。
此三寡就是:第一,寡思慮以養(yǎng)神;第二,寡嗜欲以養(yǎng)精;第三,寡語言以養(yǎng)氣。誠哉斯言也。
現(xiàn)在以這三寡來說明:
第一,寡思慮以養(yǎng)神。思有兩種,一是思想上的考慮,二是思念上的憂慮。思考就是思想,人應該要有思想,才有生命的內涵,但是思念的憂慮,會讓人耿耿于懷、顛倒妄想,人需要的是思想見解,而不是思慮妄想,因其對身心無益也。
第二,寡嗜欲以養(yǎng)精。欲有兩種,一是善法欲,二是染污欲,如果是善法欲,則多多益善,例如要發(fā)展企業(yè),要讀書求學,要服務社會,要成家立業(yè),這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欲望;染污欲,就如沉迷于情欲,沉迷于愛欲,沉迷于名欲,這就太損傷精神了。欲,要持之于中道,世間人都有欲,但是當利欲熏心,且超過了頭,就是所謂的欲火焚身了。
第三,寡語言以養(yǎng)氣。人在世間,語言是不可缺少,也是最方便的溝通方式。長者對子弟的開示,朋友彼此間閑話家常,學者、政要對社會大眾發(fā)表演說,都需要用到語言,所以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協(xié)調最重要的方法。但是,語言太多了,或是閑言雜語,嘮叨不絕,就會傷神了。你看有些人因語言太多而造成喉嚨的失聲沙啞;選舉時,參選人、助選員沿街呼喊:“救命救命!拜托拜托!”看他們傷身害神的情形,就知道語言過多是不益于健康的。所以語言該說的就說,不該說的就要節(jié)制,才不會傷元氣。除了語言要節(jié)制外,在金錢的花費與時間的使用上也要節(jié)制。
曾國藩先生的三寡對人生的修養(yǎng),是很好的座右銘,但是人生求大、求多、求好,是很自然的,求寡就難了,就如鉆石我們要求其大,黃金也要求其多,權位也要求其高,而寡是“少”的意思,也就違背了一般的常理,所以就要限制心中要大、要多、要高的貪念,而把身心過重的負擔放下。
現(xiàn)代人,就是因為不勝負荷,才會常喊“壓力!壓力!”所以人生有一些東西要能“寡”,如少煩少思、少情少愛、少欲少惱,但是寡廉鮮恥,寡信寡義,寡德寡學,那就不應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