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護眼關燈

粥中有道 (第1頁)

粥中有道

宋朝名相范仲淹,年輕時家貧,苦讀三年,每日以粥果腹,終得有成,他說:“粥中有道。”

佛教的《摩訶僧只律》說“粥有十利”,已為大家耳熟能詳。十利就是:姿色豐滿、增加氣力、補元益壽、安樂柔軟、辭辯清楚、喉舌滋潤、容易消化、老病適宜、消渴解饑、調和氣色。

有一首打油詩:

煮飯何如煮粥強?好同兒女細商量。一升可作三升用,兩日堪為六日糧。有客只須添水火,無錢不必作羹湯。莫嫌淡泊少滋味,淡泊之中滋味長。

在過去中國農村社會,貧窮之家大都有吃粥的經驗;甚至能用白米煮粥,也大為不易,大都是豆類、雜糧煮成。東漢光武帝劉秀,平亂于饒陽無蔞亭時,天寒地凍,糧食不繼,大將馮異弄來一碗豆粥進獻,饑寒俱解。劉秀后得天下,下詔賞賜馮異。

現在由于經濟生活提升,家家戶戶早餐不是牛奶面包,就是果汁雞蛋,很少有人吃粥了。偶爾吃一頓清粥稀飯,還是人人喜歡;尤其老年人或病愈之后,大部分都很歡喜以清粥作為主要飲食。甚至現在有一些文人雅士,組成“粥會”,以示風雅。所以物質本身沒有好壞,在于各人的需要。

一般人平時莫不小心地維護自己的健康,有時候偶有微疾,有的人用醫藥治療,有的人利用物理治療,有的人透過運動治療,甚至還有心理治療法。其實在諸多的治療當中,飲食治療也是極其重要的,飲食治療就是首重吃粥。

中國古代戰亂頻仍,每逢兵荒馬亂,或遇水災、干旱時節,慈善人士就以施粥救人,作為善舉,中國人就在這樣的情況下獲得救濟。

現在的富貴人家,每日飽食大餐之余,偶爾吃吃清粥小菜,佐以醬瓜、豆腐乳,不但可以增強自己的食欲,更能喚起吃粥的苦難記憶,藉以培養憂患意識,增加慈悲善念,凈化社會的善良風氣。

因此,今日社會,如果家庭團體,大家都能提倡食粥,不但節省宴會開支,又能過清貧淡泊的生活,必能增加品德,這不就是“粥中有道”之明證嗎?

『點此報錯』『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