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護眼關燈

生命的流轉 (第1頁)

生命的流轉

基督教說:“信上帝得永生。”但是佛教認為,信仰佛教并非就沒有生死問題,而是要人勘破生死!生死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即使是佛陀,也要“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

生和死如影隨形,生了要死,死了再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不已。到底“生從何處來,死歸何處去?”對于這個問題,一般人并不了解。

根據佛教的“十二因緣”說:有情眾生由于累劫的“無明”煩惱,造作各種“行”為,因此產生業“識”。隨著阿賴耶識在母體子宮里漸漸孕育成生命體,是為“名色”;名是生命體的精神部分,色則指物質部分。數月之后,生命體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成熟,稱為“六入”;胎兒脫離母體后漸漸開始接“觸”外境,并對外界的苦樂感“受”產生“愛”與不愛,進而有了執“取”所愛的行動,結果由于身、口、意行為的造作,又種下了后“有”的生命體,有了“生”終將難免“老死”,“死”又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所以佛教說:生命的流轉,是無始無終的“生死輪回”。

生死循環,本來就是自然的道理,如宗衍禪師說:“人之生滅,如水一滴,漚生漚滅,復歸于水。”道楷禪師示寂時更說得好:“吾年七十六,世緣今已足,生不愛天堂,死不怕地獄,撒手橫身三界外,騰騰任運何拘束?”禪者生死,有先祭而滅,有坐立而亡,有入水唱歌而去,有上山掘地自埋等等,無比灑脫。眾生的生死決定于業力,解脫的圣者則依愿力成就生命。

然而掌握生死,還不足為奇,我們真正要超越的是念頭的生死。禪宗有一偈說:“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我們的意識剎那生滅變化,如《大乘流轉諸有經》說:“前識滅時名之為死,后識續起號之為生。”我們每一時刻其實都在面對生死。意識的生死,念念生滅,如同瀑流,唯有“無念”,才能截斷生死洪流;若能體證緣起性空,則能“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達到生死一如,不生不死的境地。故而《楞嚴經》又云:“前識滅時無有去處,后識續起無所從來。”

生命不是出生以后才有,也不是死了就算結束。死亡以后就像移民一樣,你到了另外的國家,只要你有生存的資本,只要你有功德法財,你換一個國土,又何必害怕不能生活呢?所以死亡并不可怕,死亡之后到哪里去才是最要緊的。

道元禪師說:“若生死中有佛,便能無生死。若知生死即涅槃之理,便能無可厭生死,亦能無可愿涅槃,自是超脫生死。”如果我們能夠認清這個道理,斷惑證真,覺悟生死同于涅槃的道理,自然不會受生死迷惑,而能安住于超越生死的藩籬,如此,縱死又有何懼呢?

『點此報錯』『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