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姨太太用自己小小的身軀,阻擋了很多想要來打砸搶的人,死死的守住了祖宅,守住了田地宅院,直到女祖先帶著后代們回來。
只是這會兒姨太太已經老去,后代們也在女祖先的囑咐下,要把姨太太當成親生母親孝敬,但是姨太太很體面的找到了河中心喂魚的島,獨自過了生活。
江小年為這位姨太太的義氣贊嘆,卻又覺得不值,只是一飯之恩,卻用一輩子回報,以前的人啊,心底里總有中國人亙古不變的溫良恭儉讓。
九叔公敬了酒后,又把酒壺遞給江小年:“小年,告訴太祖奶奶,以后你當家,請她護佑你順利平安。”
江小年把酒灑到了河水里,聲音很低很低:“如果變成一條魚,那是最好的,可以游到上方,尋找親人,如果找不到,這兒永遠都是你的家,我們每年都會來祭拜你。”
姨太太壽終正寢,要求江家后代把她葬在此地,她說她是循著河流找到了江家,也要逆流而上找回屬于自己的家,她的父母還在上游等著她,她青梅竹馬的愛人也在等她。
也許,這是個凄美的愛情故事,也是個留了遺憾和忠貞的家族故事,幾十年來,這位姨太太,已然成為了這個家庭的一份子。
九叔公和小叔拿了一個鐵盆,在湖中央點燃了紙錢,大家都在燒紙。
洋女婿還是執著于洋房,車子,電腦等紙做的,江小年拿著紙錢,折了一個又一個的小船,點燃后,放在河面上燒起來,直到成為灰燼,沉底
如果姨太太沒有成為魚,那么,就讓這一艘又一艘的船,帶著她回到故鄉,回到父母的身邊
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興衰起伏,也有屬于這個姓氏獨有的故事,清明節一般會持續三四天,把能記得住的墳墓與逝去的人都去探望一遍,以寄哀思。
而江家的每年跋山涉水的祭奠儀式,已經告一段落,江小年想著,如果真的可以,等洪水退下,她一定要再度拜訪,這位最后的姨太太,也許還能找到墓碑上她的照片。
小小的竹排在水中緩緩的流過,貢品也逐漸的沉入了江河之中,許多的魚分而食之,也許,其中有一條魚是姨太太的一縷頭發,一縷信念幻化而成
祭拜結束后,阿太帶著村子里的比較熟悉的親戚,做了兩三桌鍋邊爐等著他們。
“外面那么大的雨,你們也不說看著點我阿福,一個塑料袋就打發了。”阿太嗔怪,從背簍里把阿福抱出來。
阿福嘎嘎的笑,全然把在背簍里,塑料袋里,當成了躲貓貓的樂趣。
小時候江小年躲在祖父的背簍里,趴在背上,聽見祖父說話時候背后傳來的震動,那是說不出的心安,只有坐過背簍的孩子,才能體會到。
姑奶奶吃飯的時候,看見雷蒙拿著雞腿就啃,瘦弱的臉上逐漸有了血色,忍不住贊嘆:“還是家鄉的風水養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