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護眼關燈

第646章 (第1頁)

第646章

期待著蘇寧繼續講道。

蘇寧繼續:

“好了,接下來,我們繼續講王陽明心學的下一個知識,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知道,然后行動…

明白了再行動?

“這是王陽明心學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指的是知識與行動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王陽明認為,傳統的儒家學說過于強調知識的學習而忽視了實踐行動,這是不正確的。真正的知識必須通過實踐來檢驗和體現,只有將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才能真正實現人的道德修養和社會的和諧。

例如,一個人知道孝順父母的道理,但如果只是停留在口頭上,而沒有實際的行動去關心、照顧父母,那么他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孝順。”

小人們聽到這話,不由得感慨…

不錯。

知后而行。

就在小人們想要深入研究的時候,蘇寧卻說:“不過,普遍認為,其實這個理論,是錯誤的。”

“???”

錯誤的?

不是…這是錯誤的?

“或者說,順序錯誤了!”

眾人滿臉問號?

圣人,也有錯?

這…

“知而行之…意思就是說知道了,再行動,行動而成。”

“但是,很多時候…只有行動了,才能知道…了解大道!”

“就是說,行動是檢驗事實的唯一標準。”蘇寧道。

“嗯…我之所以這么說,是要告訴你們,圣人…其實也有錯,而我還要說出口,是想讓你們知道王陽明心學的全貌。”蘇寧道。

“我要告訴你們,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

“接下來要講的,是第三個理論,致良知:

這是王陽明心學的根本目的。

王陽明認為每個人都天生具有良知,良知是內在的道德知覺,

也是判斷是非的標準。但人的良知會受到私欲的遮蔽,所以需要通過修身實踐來擦亮良知,

從而達到道德的完善。“致”就是“為善去惡”的格物實踐,通過不斷地反省自己,去除心中的私欲和雜念,恢復良知的本來面目。

當良知從自身出發不斷擴展、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實現“大我”的境界,體現出社會責任感和對他人的關懷。”蘇寧說完,現場大多數人沉默。

因為在坐的,很多人其實干的事情,哪有什么良知不良知,都是唯我主義,我就是良知,我干什么都是正確的,哪怕sharen放火。

“這點,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過我要說一點,這個世界,終將從無序走向有序,也就是說…無論如何有序多會是最終結果。”

“王陽明心學的誕生與明代當時的社會背景和學術環境密切相關,它對后世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在明清之際,王陽明心學成為主流思想之一,

影響了眾多學者和思想家。在日本,王陽明的思想被廣泛應用于教育和治理,對倭寇近代化的進程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現代,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仍然具有啟發性,鼓勵人們在追求知識的同時,注重實踐和應用,以實現個人的價值和社會的進步。

......

......

『點此報錯』『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