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初夏,鑼鼓巷68號一個三進帶跨院的四合院。
前院,一個17歲的男孩正躺在炕上,今天是星期天,是軋鋼廠職工休息日。
男孩叫楊建松,父親是烈士,母親獨自撫養她長大,半個月前生病去世。
母親生前在軋鋼廠廚房工作。
因為軋鋼廠照顧,他進了軋鋼廠做了鉗工學徒。
原身楊建松初中畢業,沒考上高中,之前一直在外面打打零工,身體素質也不是很好,母親的去世對他打擊很大,夜里喝了很多酒,現在床上的人換了芯子,成了剛穿越過來的李然。
李然這時已經清醒了過來。腦海里閃現出了原主的全部記憶。
從原主的記憶中了解到,這時候秦淮茹還沒有嫁過來,不過也快了,已經相過親了。
他起身打量起自己所處的環境。桌子上一片狼藉地上還有嘔吐物。
簡單的家具,兩間房子打通,大概70平。
這時天已經微微亮了。他趕緊搞起了衛生。
過了好一會兒,房間才收拾干凈,垃圾也拿出去倒了。
又打了些水進來,燒了些熱水,簡單的洗了個澡,從空間找出類似的新衣服換上,把臟衣服和床罩被單拿出去清洗干凈,然后晾了起來。
然后根據原主的記憶找到糧食,發現大多是玉米面,只有幾斤白面。
而且還是帶玉米芯的。
他又把家里所有的錢找了出來,發現有兩千多萬。
這里面有原身父親去世后,發的撫恤金,加上家里的存款。
楊母是個十分勤儉節約的人,家里除了家具,沒置辦什么大件。
家里的家具雖然沒壞,但也很舊了。
衣柜里的衣服,每季只有兩身,而且大多還都打著補丁。
他把錢都收進了空間,然后鎖門。出去找了個早點鋪子,買了包子,豆漿吃了起來。
轉了一圈才回家。
這時院子里也熱鬧了起來,大多數都起來了。
對面的小學老師閆埠貴已經起來了,開始打理起他種的花草。
看到楊建松從外面回來,于是打起招呼來,說道:“建松,出去吃早飯啦?”
“嗯,閆老師,你一大早就打理這些花草啦,要我說還不如種菜,多劃算。”楊建松調侃道。
“你不懂?我這叫陶冶情操。”閆埠貴說道。
他心想,我這可是用來送禮的,小屁孩懂什么。
楊建松也沒多說
就開門回家了。
他用空間的清潔符打掃了房間,把家里所有的衣服鞋襪,枕頭,床單,被罩,被褥,床墊等,都收進了空間除污干燥室。
有的在空間里加些棉花,重新彈,用空間里的縫紉機,重新縫好。
遇到補丁的地方,用空間里相近的布料,高超的技術在里面縫補
,看起來比原來強多了。
原身的內褲,襪子,牙刷等都在空間里銷毀了。
等都弄好,收進時間靜止倉庫,才出了空間。
家里的家具也都調了位置。這樣看起來才舒服多了。
中午蒸了白面饅頭,把家里的面粉都用光了,吃了兩個,其它的都收進了空間。
廚房里的臘肉,臘腸,紅豆,綠豆,干貨等,也都收進了空間。
廚房是雙口大灶臺,家里有炕。夏天的時候,燒那口不通炕的。
家里還有煤爐,煤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