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護眼關燈

第40章 立夏 (第1頁)

臨安城下的僵持,成了李莫愁勢力涅盤重生的契機。

面對蒙古大軍的重重圍困,內部的組織與效率被提升到了極致。

在明確了各自職責后,四人集團如同精密的戰爭機器,開始高速運轉。

楊康全身心投入到城防與軍隊建設中。

他并非一味死守,時常組織精銳小隊夜間出城襲擾,破壞蒙古攻城器械,鍛煉部隊的實戰能力。

他深知兵貴精不貴多,在守城之余,以古墓派武功基礎結合戰場搏殺,總結出一套更適合普通士兵修煉的速成功法,強調配合、耐力與一擊制敵。

同時,他利用李莫愁建立的威信和楊家將后人的號召力,在控制區內(以臨安為中心,逐步向外輻射)推行“寓兵于民”的政策,鼓勵百姓農閑時參與軍事訓練。

四年間,一支最初以護衛和殘兵為基礎的軍隊,不斷吸納流民、壯丁,經過嚴酷戰火淬煉和系統訓練,逐漸擴充成為一支紀律嚴明、戰力強悍的三十余萬雄師,號“夏武軍”。

沈玉清的才能在這場持久戰中發揮得淋漓盡致。

他的商業網絡成了支撐戰爭的生命線。

通過隱秘渠道,江南的糧食、布匹、藥材,乃至海外的精鐵、硝石,被源源不斷輸入控制區。

他建立了嚴格的物資配給制度,確保軍民基本生活,同時優先保障軍隊供應。

在李莫愁整頓后方城池時,他迅速跟進,將原有的商業體系轉化為戰時計劃經濟模式,統一調配資源,設立官營工坊,大規模生產兵甲、箭矢、乃至簡易的火器。

他當仁不讓地承擔著戶部尚書的職責,將龐大的物資流轉管理得井井有條。

蘇玉潔領導的醫療體系,成為了凝聚人心的重要力量。

所有醫館全力運轉,不僅救治傷員,更承擔起防疫、公共衛生宣傳的重任。

她組織編撰的《戰時救護手冊》、《常見疫病防治》被大量刊印下發,提升了整體生存率。

隨著控制區擴大,她迅速在新收復的城鎮建立醫館,派遣大夫、醫女,使得“蘇氏醫館”幾乎成了新政權的象征之一,深得民心。

由她主管醫療衛生事務,眾望所歸。

李莫愁的目光則投向更廣闊的后方。

在臨安防線基本穩固后,她親自帶領十幾名精心挑選、各有所長的能臣干將(包括善于理政的、精通律法的、擅長工程的等),率領數千精銳,以臨安為起點,向后方城鎮系統性地推進“整頓”。

這個過程并非一帆風順。chapter_();

『點此報錯』『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