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張建國又趕上驢車,去了一趟三條子屯,把來娣給接上,又去公社通知周建軍,順道用派出所的電話通知劉靈。
然后又轉(zhuǎn)頭去供銷社買了一大壇散簍子、兩掛鞭炮、十斤水果糖、十斤毛嗑、十條迎春煙,這才轉(zhuǎn)頭回到靠山屯。
張建國還是照例還是讓王長貴幫忙主事,王一水幫忙擔水。
“建國,你這是鹽堿地,要想打出甜水估計得往深了打。”
“沒事,我有的是力氣,咱這距離陽清河兩三里地兒而已。等過兩天買個水塔,晚上我去挑水,不耽誤事兒。”
“行,那水塔回頭我給你安排?”
張建國一想到陳永強那傻少爺,便搖了搖頭。
這掏錢得事兒必然讓他來啊。
幫他多花點,消一點業(yè)障。
以少爺對夾金溝的敏感,估計已經(jīng)猜到張建國手里多多少少有些情報。
等他明天一開口,恐怕就不是成本價那么簡單,極有可能是免費送。
“長貴叔,水塔過兩天有人給咱送來。明天我去縣城聯(lián)系裝修隊,把咱的兩層小樓好好好鼓搗鼓搗。”
“行嘞!”
到了下午三點多鐘,趙家三兄弟、周建軍、花姐、劉靈兄妹倆還有岳秋心夫妻倆全數(shù)到齊。
直到房頂最后一片青瓦蓋上,張建國便與王一水順著樓梯來到房頂,挑著竹竿點起兩掛鞭。
噼里啪啦一陣響。
柳煙姐倆也捂著耳朵上了樓頂,把包裝好的毛嗑一包包往下扔,還有水果糖也是一把把的撒。
張建國也就是低調(diào),不然高低得撒幾個紅包。
一陣鬧騰過后,張建國便張羅大伙兒參觀。
三間大瓦房已經(jīng)蓋好,用的是高標準的水泥和石灰,一眼掃過去質(zhì)量就嘎嘎好。
另外,東西屋并沒有盤炕,空蕩蕩的。
“建國,手頭有點緊,炕咋沒張羅上?姐那還有點余錢,要不然給你周轉(zhuǎn)周轉(zhuǎn)?”
“姐,你看這是啥?”
張建國挪開一個木頭架子,露出埕亮的暖氣片。
“這是啥?”
“暖氣片,那頭連著鍋爐,到時候一燒鍋爐,屋里頭就暖和著呢,干凈又衛(wèi)生。”
“建國,鍋爐得燒煤吧?那不得花錢嗎?”
“花錢是花錢,但是我前面的小飯館也得用暖氣,總不能把桌子架炕上吧?”
雖然在后世的一些東北餐館搞復古,把餐桌搬到炕上。
但這個時代不流行復古,而是流行新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