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國中京道西南部的北安州位于古北口以北,是擋住金軍進攻南京道的最后一道防線。
在金軍陸續攻占遼國中京道的許多州城后,敗逃的遼軍紛紛退避到了北安州,復聚于遼國四軍大王蕭干的麾下。
北安州本是五代十國時期,遼國為了安置北遷的漢人而修建的一個城市。
此地介于中京大定府與南京析津府之間,有許多陶瓷匠人聚居于此,城外修建了許多官窯、民窯,乃是遼國有名的陶瓷出產地。
因為陶瓷生產和買賣,北安州雖小,卻是一個富庶的城市。
然而隨著數萬遼軍敗退于此,北安州的寧靜被打破了。
為了拱衛南京道,四軍大王蕭干收攏整頓各地的敗兵,緊急加固了北安州的城防,欲在此地堅守待援。
在北安州的東門城墻上,懸掛著三顆面目猙獰的人頭。
那三人正是在金軍偷襲中京大定府時,并未抵抗就放棄了中京大定府,帶兵逃到北安州的三個契丹族將領。
蕭干初到中京道時,對管內諸將采取的懷柔安撫政策。對于丟失高州、恩州的遼軍將領,都沒有治罪。
可是,在蕭干親自領軍出征時,這三個留守中京大定府的契丹將領卻輕易丟棄了自己防守的城池,害得蕭干腹背受敵,大敗虧輸。
此時蕭干收羅了不少潰軍,為了整肅軍紀,就拿這三個臨陣脫逃的將領開了刀。該站采集不完全,請百度搜索'',如您已在,請關閉瀏覽器廣告攔截插件,即可顯示全部章節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