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女子說著還上下打量了林驚雨一番,然后掩唇道:“林大夫怎么這般狼狽,可是遇到了什么事情?”
林驚雨頓住了腳步,往一旁董府帶路的奴仆身上看去。那奴仆連忙道:“這位正是林大夫。林大夫,這位是戶部林侍郎家的大姑娘。”
林侍郎家的大姑娘。
要說旁的客人,林驚雨還不一定了解。這位林大姑娘,大約是跟她姓氏相同的緣故,她陪著五姑娘踢毽子的時候恰好就耳朵尖地聽到董老夫人和鄭嬤嬤說起過。
林大姑娘今年二十有五,按照本朝女子大多數在十五、六出嫁,農家甚至更早十三、四就能出嫁的民情來說,她可謂真的是大齡未婚女青年了。
并非這位林大姑娘有什么惡疾,又或者名聲不好。
她十四那年也是定下了婚事的,原本定于十五之后出嫁,誰知道到了十五那年,未婚夫的母親過世,男方守孝三年。
林大姑娘跟著等了三年,等男方出孝她周歲已經十八了,本朝按照虛歲論,說起來就已經是雙十年華的人了。
三年后,兩家準備重新開始議親,結果林大姑娘的祖父過世。
林大姑娘要守孝一年,這出了孝周歲都快二十了。男方年紀比她更大些,要真等她出孝就二十有二了。
因此,男方就動了悔婚的念頭。
然而,林大姑娘因為他守孝等了三年,可以算是還未出嫁就為未來的婆母守孝三年了。此時男方再退婚,不管是從情理還是從道義上,都有些說不過去。
男方就想方設法,想要讓林家提退婚。
偏偏林家家風頗嚴,加上林大姑娘確實年紀大了,自然是不愿意退婚的。男方按耐不住,干脆就提出了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說法,說既然女方還要守孝,那他就要先納妾,不能因為等待林大姑娘就影響了他家開枝散葉。
林大姑娘性情頗為剛烈,得了這樣的信,想起男方三番四次,一月里多次上門明示暗示想要讓林家退婚,就干脆稟明了當時還未做到侍郎的父親,說要退掉這門婚事,為了不影響林家姑娘名聲,她出孝之后就愿意長伴青燈古佛。
這婚事在林祖父過世不到兩個月內就退了出去,男方原本是心滿意足的,誰知道當日在林府的話不知道怎么的就傳了出來,甚至還傳入了宮中皇上耳中。
皇上親口贊林大姑娘孝順且貞賢,甚至還下了圣旨賞了林大姑娘不少的東西。
這般,原本名譽有些受損的林大姑娘頓時成了京中女子的楷模,而男方雖然未曾被斥責,卻也鬧得一個灰頭土臉,最后談婚論嫁也只能低門娶了一個攀附他家的女子。
其后,男方父親因為政、治上的一些原因,被平調出了京城。說是平調,然而去的地方很是貧瘠,可以算是貶黜了。
林大姑娘出了孝就真的去了一個道觀清修,誰人都勸不住。而等林父出孝重新入仕途時,皇上想起了當年這樁事情,剛好戶部有個侍郎的缺一直未曾定下,就直接點了林父這位侍郎。
甚至,他還金口問了林大姑娘的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