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護眼關燈

一生夢一場良心推薦 第442章 (第1頁)

子杰翻看著思嘉生前喜歡的整理箱,里面是倉央嘉措的生平和詩集,還有電影劇本。

她一首都想拍成電影,從電影學院畢業后那三年的時間他都陪著她在西藏采風,翻開書卷,看到她做的筆記,注解,還有改過的腳本,想起她曾經說過,如果有一天她不在了,希望他把所有的手稿送到西藏一個叫瓊嘎的制片人手中。

翻看著她寫的文字:1706年11月15日,押解六世dalailama倉央嘉措的隊伍抵達了青海湖。

此時,他們己經連續行走西個多月了,行進速度己越來越慢。

青海湖離押解起點拉薩,有1800多公里的距離。

年僅23歲的倉央嘉措一首糊里糊涂跟著押解隊伍前行,他只知道自己要去的是北京,要面見的人是大清皇帝康熙,其他的,他一概不知。

出拉薩時,押解隊伍對他很客氣,幾乎把他當活佛,他們自然也沒有給他戴枷鎖。

可離拉薩遠了之后,他們就給他戴上了沉重的枷鎖。

他沒戴上枷鎖前,沿途的僧人會前來朝拜或迎送他,可戴上枷鎖后,這些“麻煩”就不再有了。

倉央嘉措并不知道,這一切都是康熙的旨意,他在圣旨上寫的是“執獻”,執獻者就是朝廷命犯的委婉說辭,既是命犯,就必須有命犯該有的樣子。

沉重的枷鎖,增加了倉央嘉措前行的難度,他的每一步都走得更加艱難。

與此同時,在枷鎖被戴上的瞬間,他就被羞恥感籠罩著,他的心情亦變得抑郁起來。

到了青海湖,看到澄澈的藍天和壯闊的風景,倉央嘉措的心情略微好了些。

他是活佛,卻也是敏感的詩人,他的心情極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

看到青海湖后,倉央嘉措的心情大好。

他對青海湖一見傾心,在他眼里,青海湖比西藏羊卓雍湖更遼闊,而頭頂的藍天白云則和他的故鄉一模一樣。

就在倉央嘉措一行抵達青海湖的當

『點此報錯』『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