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自己在孫家還能待幾年,這件事沈瓊芝心里沒底。可能要拖延好久,也可能馬上就翻臉,前路一片迷霧,很難辨別情況。無論是按照大盛的律法還是情理,將來她和孫鴻漸和離了,孫源也沒有理由跟著她走。他一個孫家的正兒八經子孫,留著孫家的血,怎么可能跟著一個改嫁的婦人到別人家去呢。可沈瓊芝十分清楚,倘若自己離開了孫府,孫源卻還留著,肯定會吃虧,而且是大虧。所以到時候她需要用非常的手段,把這個孩子弄走,以后帶在身邊。這世間的事情,哪有件件都是講律法情理的?若是顯而易見的善事,律法情理不通,那便是律法情理的問題,應當由她開始來改變。上輩子吃了那么大的虧,這輩子若還死腦筋不知道變通,那虧便白吃了。當初干涉孫源的因果之時,沈瓊芝還沒有想到后頭,順著直覺就那么做了。后來冷靜下來做長遠的考慮,她才意識到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決定,自己不能把這個孩子像個貓兒狗兒一樣看待,高興了親自養著,不高興了就甩給其他人。等將來孫源的事情穩定了,確定能一直跟著她了,到時候再考慮他的親事吧。夜里,賓客們都散了,沈瓊芝偷偷問孫源,沈家的那位小姑娘如何。孫源有些茫然,直到沈瓊芝再三提示,他才知道她說的是誰。“是個安靜的,待人很和氣。”這是孫源對三姐唯一的評價。除了這個,他沒有別的印象了。沈家的兄弟姐妹們都很和善,在他們身上和彼此之間,有種孫府這一輩的孩子們難以見到的和睦親密之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經商人家,向來不講究官宦人家的那些繁瑣規矩,有什么都一起自在行動的緣故。沈瓊芝看出來他并沒有額外的感覺,便把話題岔開了。孩子還小,大概是沒開竅,這樣的事說著為時過早。孫源其實明白沈瓊芝的意思,只是既然母親不提,那他也裝作不知道。不過以他的年紀,暫時的確沒有想過將來娶妻這件事,連個基本的預想都不曾有過。如果母親覺得那個女孩子好,那個女孩子也愿意,他就答應。親上加親,能讓母親更開心,自家的外甥女,還不會有婆媳間的矛盾。另一方面他自己也更安心,不怕以后和沈家那邊生分了,彼此都有利。沈瓊芝若是知道孫源此刻所想,一定會驚訝不已。小小年紀,居然知道這么些事情?她自己十一二歲的時候還是個糊涂的,完全想不到這些上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