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訴了自己的困惑與痛苦:“先生,這天災無情,百姓受苦,我等醫者雖欲救之,卻力不從心。
難道這天地當真沒有一絲憐憫之心嗎?”
老者微微一笑,目光深邃地望向遠方,緩緩說道:“年輕人,你可曾讀過《道德經》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對待萬物,本就沒有偏私之心,一切皆循自然之道。
這旱災并非天地有意為之,而是自然循環的一部分,就如同西季更迭、晝夜交替一般。”
林羽面露不解之色:“若天地無情,那我等凡人所為,又有何意義?
難道只能眼睜睜看著百姓受苦而無所作為嗎?”
老者輕輕搖頭:“非也。
天地雖不仁,但人有仁心。
你之所為,并非徒勞。
你之善舉,雖不能改變天地之大勢,卻能溫暖人心,讓這世間留存一絲希望之光。
就如這風箱,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你看似柔弱的救助,卻能在這苦難中激發百姓求生的意志,如那風箱鼓風,生生不息。”
林羽低頭沉思良久,心中漸漸明朗。
他回到鎮中,不再抱怨天地不公,而是更加積極地組織鎮民自救。
他帶領著大家尋找水源,挖掘深井,教授大家如何在困境中保存體力、預防疾病。
雖然旱災仍在繼續,但鎮民們在林羽的鼓舞下,不再坐以待斃,而是相互扶持,共同抗爭命運。
隨著時間的推移,部分鎮民在林羽的幫助下,成功遷移到了有水源的地方,得以存活下來。
這場旱災,成為了清平鎮人心中永遠的傷痛,但也因林羽的堅守與智慧,讓他們懂得了在自然的“不仁”面前,人類唯有秉持內心的善良與堅韌,方能尋得一線生機。
而林羽也在這一過程中,領悟了《道德經》第五章更深層次的含義,他的醫術與品德,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