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    護眼關(guān)燈

千錘百煉 (第1頁)

千錘百煉

明朝的于謙有形容石灰詩云:“千錘百煉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碎骨粉身都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首詩對于一個人的立志奮發(fā)向上,有很大的鼓勵。石灰本來是土石的礦物,但是經(jīng)過烈火的焚燒,雖然粉身碎骨,但是粉刷在墻壁上,就留得潔白無瑕給大眾。所謂“殺身成仁,舍生取義”,這就樹立了圣賢的榜樣。

世界上的偉人,哪一個不是經(jīng)過“千錘百煉”,才能名垂青史?哪一個宗教家不是經(jīng)過“千錘百煉”,才能活在世人的心中。乃至現(xiàn)在社會上成名的人物中,何嘗不都是經(jīng)過“千錘百煉”,才能創(chuàng)造出令人推崇敬重的豐功偉業(yè)?

例如,荊軻為了行刺秦王,所謂“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雖然明知此去生死未卜,依然慷慨就義,故能成為一代的俠義之士;岳飛為了精忠報國,所謂“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他如果沒有“踏破賀蘭山闕”的勇氣,就不能成為一代名將。

南宋名相文天祥,抗元兵敗被俘,寧死不屈,在獄中寫下“正氣歌”,以伸其志;清兵入關(guān),死守?fù)P州的史可法,誓死不降,寧以一死報效國家,氣節(jié)凜然。

燕國名將樂毅,在連下齊國七十余城后,因君王聽信讒言,陣前換將,他在悲痛之余悄悄去國,所謂“君子絕交,不出惡聲;忠臣去國,不潔其名”。他寧可自己受辱,也不肯讓君王的名聲受到損害。

近代的抗戰(zhàn)名將張自忠,為國死難,為國捐軀,即使敵人也要受到感動而向他敬禮。參加清末維新的譚嗣同,發(fā)表“要革命,不流血,能讓人覺醒嗎”的宣言,固然豪氣干云。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慨然犧牲自己的生命,以換取人民的覺醒,更是浩氣凜然,令人起敬。

富樓那要到蠻荒地區(qū)去弘法,那邊非常危險,但他愿將生命奉獻給佛陀;永明禪師的“將此一命,供養(yǎng)眾生”,都是那么的壯烈豪氣,令人肅然。

一個人如果不肯“粉身碎骨”,對世間能有貢獻嗎?我們即使做不到“壯烈成仁”,至少要有此理念,才能遺留人間的清白。你如果不把功行留在人間,不把犧牲、嘉言、思想留在人間,不能讓世人心生仰慕,如何與歷史大眾同在?因此,人生的意義,應(yīng)該要像石灰一樣,留得清白在人間,千萬不要與草木同腐朽啊!

『點此報錯』『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