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與提起
做人,要像一只皮箱,能夠提得起,也要能夠放得下。光是提起,太多的拖累,非常辛苦;光是放下,要用的時候,就會感到不便。所以,做人要當提起時提起,當放下時放下。
我們經常聽到別人說:要放下,要放下!我們對于功名富貴放不下,生命就在功名富貴里;我們對于悲歡離合放不下,我們就在悲歡離合里痛苦掙扎。金錢放不下,名位放不下,人情放不下,我們就在金錢、名位、人情里面打滾;甚至有人對是非放不下,對得失放不下,對善惡放不下,你就在是非、善惡、得失里面,不得安寧。
放下固然很好,但是提起更難。一個人如果無論什么統統都放下了,他的人生還能擁有什么呢?所以正念要提起,正行要提起,正語要提起,正見要提起,慈悲要提起,道德要提起,善緣要提起,精勤要提起,不把這些提起,人生的價值、意義在哪里呢?
所以,佛法叫人要放下,但是放下之后,更要能夠提得起;佛法叫人要能提得起,但是當你提起之后,還要能夠放得下。人生最大的放不下,就是家庭、妻女、親情、財富等,所以人永遠負重、辛苦。佛法勸我們有時候要能放得下,不是沒有道理的。
憂國憂民的人,對國家、人民放不下;關心社會安樂的人,
對社會安樂放不下;有公理、正義性格的人,對違反公理正義放不下,所以憤世嫉俗。但是假如全部都放下,也不成其為關懷民生疾苦的圣賢。所以,提起、放下,也要有價值觀念,在權衡價值輕重之后,要提起,要放下,都是一體二面,同等重要。地藏王菩薩放下了人間的功名利祿,但是他要提起地獄的說法度眾;觀世音菩薩放下了西方凈土的補處菩薩之位,但是他提起了對娑婆世界的救苦救難。在佛經里,多少道理歌頌修道者的放下,但是更歌頌他們對菩薩道的提起。
人的心里,瞋恨嫉妒、憂悲苦惱,負擔太重,應該放下;責任公理、慈心悲愿,應該提起。放下的未必是好,提起的也未必是不好??傊?,還是一句話:人,要像一只皮箱,當提起時,
你要提得起;當放下時,你也要能放得下。